《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医院隔离预防技术与感染控制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隔离预防技术的发展1877年在美国出版的有关医院治疗和护理的教材中记述了传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当时传染病人被集中在共同的简易隔离室内,不久就发生了交叉感染。约在1889年改变了上述做法,采用将同一类病人隔离在同一层楼或同一间病室内的措施,并在18901900年出版的护理学教材中介绍了无菌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隔离方法。1970年美国CDC出版了医院内隔离技术手册,并于1975年出版了第二版,1978年做了再次修订,提出对传染病采
2、取传染源隔离措施,对高危易感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1983年修订的指南分别描述了可供选用的三大隔离系统:以类目为特征的A系统,以疾病为特征的B系统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三种隔离系统在使用时不能混淆使用。1985年针对艾滋病的流行提出了普遍隔离措施,强调对血液体液的隔离。1987年提出了体内物质隔离法,把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黏膜组织对护理者的影响,而不是待传染疾病确诊后再采取特殊隔离措施。199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lCPAC)修订了CDC的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修订的原因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认识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医院内细
3、菌病毒传播的重要性;微粒传播也应适当预防;临床工作者希望方法尽可能简便;使用新的方法避免现有的隔离系统之间的混淆。HlCPAC认为在医院中阻断感染的传播有许多方法,医院可以结合具体情况,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正:隔离技术长期不变;预防措施为切断所有传播途径。被修正的指南包含两部分:其一,标准预防,也是最重要的,对医院中所有病人设计,不管他们是否具有传染性。因为对于成功的医院感染控制来说,标准预防的落实是主要的策略。其二,以传播为基础的预防,是只为指定病人设计的预防。其指感染或携带传染病病原体的病人,可以通过空气、微粒、干燥的皮肤和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通过接触传播。我国大多数医院现行的隔离制度基本上与美
4、国CDC制定的手册中的条款相似。第二节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订的。医疗机构应设立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隔离病区或隔离室,其隔离原则为:隔离预防技术是利用各种措施阻止感染链的形成,达到感染控制的目的。一、严格管理感染源(1)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如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等与普通病人应分开安置。(2)可疑传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住一室。(3)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4)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应分别安置。(5)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应分别安置。二、切断传播途径
5、(1)不同种类的病原体传染性不同,传播方式各异,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物等)传播疾病,采用适宜和特定的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以预防疾病的传播。(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传染性疾病,采取不同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3)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及被传染性物质污染的物品时应采取屏障隔离。(4)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版)。(5)传染病房和隔离区病人所有废物均视为感染性废物,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有关法规进行处置与管理。三、保护易感宿主(1)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必要时实行分组护理。(2)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
6、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第三节隔离预防技术一、标准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和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病人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是基于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视为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2.标准预防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
7、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一次进行可能导致污染物的接触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2)戴手套,戴口罩。(3)在可能发生泼溅时使用面罩、防护镜,穿防护衣,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注意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穿脱过程中,肩以上的操作视为干净操作,从污染操作转到干净操作时,及时进行手卫生。(4)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
8、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播散至污染环境中。(5)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1)医院普通病区的环境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应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应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6)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7)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
9、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与管理。(8)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锐器因未及时分类处理而用手直接分拣锐器。二、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1.隔离的原理。隔离技术是针对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而制订的。(1)感染源: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为两种。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感源对象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或环境等。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感染者自身,如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2)
10、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新宿主的方式。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制订不同的隔离预防措施。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以前三种最为常见。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主要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又可分为两类:A,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源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B.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2)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Inl以内)传播。通过说话、打喷嚏、咳嗽以及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时,病人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25u)在空气中
11、移行短距离(小于InI)喷溅到易感者的鼻、口等部位而传播疾病。3)空气传播:是由长期停留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W5um)或含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这种方式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4)媒介物传播:微生物通过污染物品如水、食物、血液、体液、药品、仪器设备等传播。5)昆虫媒介传播:通过蚊、蝇、嶂螂等传播疾病。(3)易感人群:个体间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有显著差异,一些人对感染有免疫力或抵抗感染因子的能力强,另一些人在同样环境下,可能和病原微生物与之共存,成为病原携带者,有人则发展成疾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成为易感者。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慢
12、性疾病、使用大量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这些因素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2.隔离方式(1)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使用蓝色标志提示接触隔离。1)病人的隔离A.有条件的医院将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B.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C.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2)防护隔离A,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B.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
13、和(或)手消毒。C.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2)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外挂黄色空气隔离标志,主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1)病人的隔离A.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转运过程中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B,有条件时进负压病房或安置在单人间;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
14、人应分开安置。C.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D.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E.严格空气消毒。2)防护隔离A.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B.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挂粉色飞沫隔离标志。1)病人的隔离
15、A.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应分开安置。B.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允许时应佩带外科口罩。C.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Im以上,加强通风。2)防护隔离A.与病人近距离(Inl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B.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C,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三、常见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发现的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常见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如下。(1)按照特殊感染进行床边隔离(有条件进单独病室),该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单独执行,主要用具单独使用。(2)做好交班和宣教,加强洗手和手消毒,包括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家属。处理患者伤口、导管、被血液、体液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防护镜、穿隔离衣。(3)对使用过的器械、物品及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做好消毒处理;患者解除隔离、转床或出院后对环境、设备仪器等物体表面做终末消毒;必要时采样。(4)污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暂存治疗室或其他场所。(5)重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