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卷首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卷首语.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人才培养卷首语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话题热度很高。三个问题备受关注: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中如何识别培养对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对优秀人才的统称。此类人才在我国还有许多叫法,诸如英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杰出人才等等。有人把拔尖创新人才分解为“拔尖人才”与“创新人才”,认为其是两类人才的加总;还有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选拔”出来的创新人才,强调选拔的重要性。这两种看法都属于不当解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两类人才,“拔尖”作为创新人才的修饰语,可以理解为“拔尖的”,强调在创新方面的出类拔萃与卓尔不群。拔尖,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拔尖,如高考状元(能考高分者未必会创新),传统手艺传承人(其手艺无人
2、能比,但是没有创新,只是传承),等等。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拔尖创新人才中的“拔尖”,关注的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指向“钱学森之问”中的杰出人才。拔尖的创新人才,不是一般的创新人才,是能进行“大创新”的创新人才,也是我国最为紧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什么样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从中小学学生中识别出培养对象?此类问题存在争议。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靠各种人才项目与奖项“选拨”出来的,而是在遗传、环境、教育、使用、自我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经过较长时间培养成长起来的。要反对“唯帽子”倾向,似乎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人才帽子称号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其实不然,现
3、在我国的各种人才帽子满天飞,但是拔尖创新人才依然紧缺甚至奇缺。在中小学教育中,是否有必要把一部分学生选“拨”出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很有必要。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面向全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都能通过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与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教育。而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识材”,这就需要了解学生,并“识别”出不同类别的学生。如,英才学生(资优学生)、弱智学生、学困生、普通学生等等,这种识别、鉴别或甄选,与处于成年阶段、工作状态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拨”是完全不同的,此时选拨、识别的目的是为了适性扬才。如何识别具有更大培养潜力的英才学生,
4、备受各国关注。国际社会已经在鉴别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共识。我国英才教育比较落后,不能无视、更不能轻视这些国际经验与做法,应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我国当前对于英才学生的识别或选拨标准还可以优化,例如“强基计划”对于学生的选拔,只根据学业成绩来判断是比较片面的。从国际经验来看,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需对智商、创新能力、动机水平这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识别的目的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对于英才学生,主要有加速模式和充实模式两种教育方式,加速模式有早上学、跳级、早毕业、课程先修等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学得快”;而在充实模式中,英才学生与其他同龄学生同班就读,但是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特殊的干预措施,其主要特点是“学得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最忌讳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不能只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包括社会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够适应社会、过上美好生活。不能只把英才学生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工具,要关注他们一生的身心平衡与生活质量,要把“成人”放在比“成才”更为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