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一约四会专题研讨发言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风易俗一约四会专题研讨发言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移风易俗一约四会专题研讨发言体会农村“一约四会”是指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厅、市文明办、市民政厅联合评选推介了全市农村“一约四会”两批*个优秀典型案例。这些优秀案例在移风易俗、环境整治、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了治理实效。“一约四会”是dj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进一步回答好这个“必答题”,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一约四会”的治理潜能,在共同缔造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牵引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提档升级。下面,我谈几点想法,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以“一约四会”培育基层治理新生力量“四会”组Z的建立显著
2、增强了基层治理力量,丰富了基层治理主体,拓展了村“两委”以外的治理力量。在实践中,“四会”主要吸纳“五老”人员和乡村能人,包括老党员、老战士、老劳模、老教师、老干部、辖区经济组Z负责人等。这些人有威望、有经验、有文化,能够提升“四会”的权威,便于工作的开展。“一约四会”充分挖掘了乡村治理力量,但在培育乡村治理后备力量上作用发挥还不足,“四会”人员存在老龄化的倾向。下一步,可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组Z结构,把一些在村的年轻大学生、年轻退伍军人等吸纳进“四会”组Z进行锻炼培养,将“四会”组Z作为挖掘人才的重要渠道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此,一方面既能发挥“五老人员”的权威优势,让“四会”有权威、说话有
3、人听,另一方面又能发挥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五老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切实从长远解决基层治理面临的人才不足的困境。二、以“一约四会”完善基层志愿服务体系近年来,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但从实践来看,基层公共服务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个体化、细碎化的生活需求。如老人的理发吃饭、失能失智人员的照料等群众需求,需要通过志愿服务来满足。“一约四会”需要通过发展和延伸居民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获得持久的支持和信任。部分地区在“一约四会”实践中开展了志愿服务,满足了老百姓的一些需要,如有些地方注重发挥公益爱心团体的作用,有些地方建立了爱心食堂,还有些地方创新“群众点
4、单、志愿者接单”模式等,但完备的志愿服务体系尚未普遍建立。为此,“四会”组Z和村“两委”组Z体系在组Z网络上实现联网并网的同时,还要将服务功能也联网并网。一方面拓展“四会”组Z的志愿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依托“四会”组Z孵化和带动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Z,积极探索构建基层完备的志愿服务体系,把志愿服务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三、以“一约四会”涵养基层治理文化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有相应的治理文化作为支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就必须涵养基层的自治文化、法治文化、德治文化。“一约四会”拓展了基层的自治空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有效激发
5、了广大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把过去的“干部干、群众看”扭转为“干部群众一起干:整体来看,“一约四会”密切了党群关系,也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治意识。下一步需在涵养法治文化和德治文化上“做文章。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加强普法教育,坚持讲法用法,大力培养群众自觉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同时,坚持以德治为先导,通过选树道德榜样,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加强良好家风建设,以家庭为单位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四、以“一约四会”铸牢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从各地实践来看,“一约四会”通过广泛发动和组Z基层中有生力量,通过乡贤理事会和村民微信群有效连接了村民,实现了物理上的再组Z化,但心理上和情感上的
6、联结有待加强,究其原因,在于基层治理的共同体意识还未铸牢。为进一步优化治理成效,可通过“一约四会”增强村民的地域认同感,充分联接在村群众和外出群众,强化共同体意识。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一约四会”构建责任共同体,明确村“两委”责任、“四会”职责和农户职责;二是要通过“一约四会”构建行动共同体,坚持治理重心下移,以湾组为单位构建行动主体;三是要通过“一约四会”构建利益共同体,突出“共享”,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五、以“一约四会”强化基层治理的政治功能和组Z功能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Z建设软弱涣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基层党组Z的政治功能和组Z功能还有待增强。可以“一约四会”强化基层治理的政治功能和组Z功能。一是要坚持党组Z对“四会”组Z的政治领导,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政治领导力;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增强思想引领力;三是通过建立由村到组再到户的一贯到底的组Z体系,增强群众组Z力;四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在“一约四会”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群众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