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县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工作目标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
2、真挚劳动情感、掌握必备劳动技能、训练创造性劳动思维,即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用3-5年时间,统筹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常态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劳动的教育氛围。三、工作原则1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3、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3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四、基本工作任务1.严格落实新课程计划中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各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
4、与技术教育课,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的引导,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在生产劳作、科研发明、创新创造等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收获劳动成果。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课程的课后服务。2.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劳动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积极利用各种劳动教育契机,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要和创建文明城区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做好班级和学校环境卫生,开
5、展校内文明一起走”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卫生评比、优秀宿舍评比等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责任。要与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学校要在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教室布置、校园种植等。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3.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组织学生走
6、进农业生产基地、工厂车间、制造基地、商业企业等,参与到劳动生产、流通、服务贸易的实践体验中去。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服务等劳动实践。鼓励各学科教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策划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利用家校互动,加强家校合作。加大宣讲力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明确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积极意义,鼓励家长为学生劳动创造机会。学校可适当适度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家庭劳动作业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自理、自立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整理、扫地、洗碗、洗衣、煮板、修理、花草宠物养护等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积极争取社区街道、所在村镇和学校周边单位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区服务提供便利。五、工作保障1.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2.加强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3.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和场所建设。4.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