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根据省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及省卫生健康委关于认真落实2019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县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和健康中国战略,把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固强补弱,强化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优化配置县域内医疗资源,建立建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需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龙头,完善县域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发挥规划导向作用,遵循发展规律与客观现实,完善政策机制,形成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提升县域医疗中心服务品质。上下联动,城乡一体。明确功能定位,医疗资源上下联动,探索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城乡有序衔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突破,创新推动。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县域外转率较高的病种,整合发展资源,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带动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三)工作目标依托县(市)人民医院,建成立足本县、影响周边、功能完善、满足基本需求的县域医疗中心。2019年嶷设3个,2020年覆盖所有县市政府办人民医院,全部达
3、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一批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要求,县域就诊率达90%左右。二、工作任务(一)加强标准化建设对标省县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基本病种目录要求,结合县域外转率较高的病种,健全一级诊疗科目,完善二级诊疗科目,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二)加强专科建设1补齐薄弱专科。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开展适宜技术、与上级医院合作等,补齐薄弱专科能力短板。重点加强儿科、精神科、老年病科专业、康复医学科、传染科、肿瘤科、心内科等学科建设。注重急诊医学科建设,与院前急救体系有效衔接,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与转运能力。2夯实平台专科。重点加强病理科
4、、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学科建设,提升疑难、急危重症疾病诊疗能力。加强手术室建设,更新数字化诊疗设备,开展适宜的手术操作项目,提升技术能力。3.强化核心专科。以一级诊疗科目为核心,重点提升对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病的诊疗能力。加强血液净化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为重大疾病、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及术后康复提供有力支撑。4.打造优势专科。加强现有实力较强的临床专科,开展适宜新技术、新项目,提高内镜、介入诊疗等微创技术使用比例,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着力解决短缺专业人才问题,开展儿科、精
5、神科、老年医学、康复、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护理人才等培养培训。积极创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采取全职引进或柔性引进人才等方式,满足群众对急需学科的就医需求。重视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的培养,科室主任应至少具备副主任医师任职资格。逐步构建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到人有专长、科有重点、院有特色二(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分区合理、医疗流程便捷的花园式医院。开展健康食堂行动,加强临床营养科与营养食堂建设,满足不同民族患者就餐需求。加强卫生间建设与管理,按照二类以上公厕要求打造卫生厕所,鼓励设置第三卫生间。(五)加强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
6、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十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到2020年,信息化水平达到3级以上水平。依托区域信息平台,建成覆盖县域的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县域远程医疗系统接入省远程医疗中心平台,对下联通所有乡镇卫生院,积极创造条件覆盖村卫生室,开展远程诊疗、心电、影像等会诊服务。(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政府牵头组建,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会的管理委员会,统筹医共体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如制定医共体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免
7、原则和程序,明确医共体统筹使用资产的核算、调配、使用原则等。其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共体内财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各成员单位财务单独设账。加强内审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稳步推进以县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鼓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人员、药品、财务、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七)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牢固树立依法执业意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和医疗安全事件报告预
8、警制度,建立临床科室医疗安全上报、反馈与改进机制。县域医疗中心承担医疗质量监管职责,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八)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高度重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将其作为联结改革政策和医院治理的纽带,逐步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制定医院章程试点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诊疗水平、质量安全等方面创新实践。通过章程引领,彰显公益性,抑制趋利性,调动积极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工作步骤(一)部署阶段2019年4月底前,各县市制定完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二)全面实施阶段2019
9、年4月-2019年11月,按照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工作,逐步实施各项工作内容,不断深入推进。(三)评估验收阶段2019年11月31日前,按照省2019年重点民生实事考核办法的具体工作要求,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进行自查,2019年12月迎接省评估验收,并持续改进提升和巩固建设成果。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县域医疗中心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成立由县长牵头、分管县长具体负责,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医疗保障、市场监督、编办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定期解决工作进程中队伍建设、人员编制、经费投入
10、、设施设备更新等实际问题。各地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计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二)强化政策支撑1.深化编制管理改革。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明确县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在当地机构编制总量限额内,加大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统筹解决好人才引进和人员编制问题。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简化手续,畅通专业人才流动渠道。全面实行岗位管理,在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确定职称评审计划,完善专业职称晋升类别,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适当放宽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吸引
11、和稳定人才。3.深化价格管理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适当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方式,改进审批管理办法,促进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尽快应用于临床。4.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制度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对医共体推进实施医保总额控制下的复合付费方式改革。完善与医保总额控制、医
12、共体建设相适应,以基金收支平衡、合理诊治、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群众满意度等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基金监管,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协议管理,创新监管方式,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违纪行为。5.深化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改革。在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前提下,在县、乡、村三级探索实行目录、议价、采购、配送四统一,落实采购两票制,降低成本,保障供应。县域医疗中心及时上报临床短缺药品品种。6深化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确保同级财政政策性补偿到位,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三)强化财政投入县市政府要履行举办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先支持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四)强化监督考核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将县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采取现场评价、专家评价等形式,对照时间表、路线图,明确督查重点,注重督查效果,保质保量建设县域医疗中心。对积极主动、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对措施不力、消极懈怠、进度缓慢的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