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乳痛(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热壅证: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二)热毒炽盛证:壮热,乳房肿痛,皮肤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红,苔黄腻。(三)正虚毒恋证: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2.行抽脓术的患者,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引流),观察脓液的量、色、质、气味以及有无乳汁排出。3.遵医
2、嘱耳穴贴压,取胸、肝、神门、心、交感、阿是穴等穴。4.遵医嘱中药外敷。(二)肿胀1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是否形成脓肿或破溃。2.遵医嘱使用排乳手法(详见附件),挤出淤积乳汁。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肾上腺、内分泌、肝、神门、阿是穴等穴。4.遵医嘱中药外敷。5.遵医嘱中药熏洗。(三)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协助更换衣被。2.遵医嘱使用中药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时选择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质。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胸、耳尖、神门、内分泌等穴。5.遵医嘱中药泡洗。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3、)。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Bo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一)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肿形成时停止哺乳。2.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3.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皱裂,可用蛋黄油、麻油或橄榄油外涂。4.怀孕6个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可预防乳痈。(二)饮食指导产后4872小时后补汤汁,忌油腻、刺激性食物。1.气滞热壅证:宜食疏肝理气、通乳消肿的食品,如白萝卜、
4、白菜等。食疗方:萝卜丝汤。2.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的食品,如马拦头、鲜藕、绿豆、马齿览等。食疗方:马兰头拌豆腐。3.正虚毒恋证:宜食益气合营托毒的食品,如鸡蛋、鱼肉、动物肝脏、豆制品、牛奶等。(三)情志调理1.多与患者沟通,劝导安慰其正确对待疾病。2.针对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的患者,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注意力;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指导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经验,增强治疗信心。五:护理效果评价附: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疼痛1.观察2.体位护理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外敷2.耳穴贴压3.其他: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一次,一次,_次,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天天天好口一般口较好差肿胀1.观察2.排乳手法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洗2.耳穴贴压3.中药外敷口4.其他: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一次,一次,一次,一次,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天天天天好一般口较好差发热1.病情观察口2.皮肤护理3
6、.口腔护理4.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口2.穴位按摩3.耳穴贴压4.其他:.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应用次数:一次,一次,一次,一次,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应用时间:天天天天好一般较好差其他:(请注明)1.2,3.好一般较好差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中药外敷耳穴贴压护中药熏洗理中药泡洗技穴位按摩术健康指导/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实用性一般不实用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口实用性较强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件:排乳手法1
7、.护理评估(1)哺乳期妇女,乳痈郁滞,乳头破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7天。(2)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3)局部肿块经诊断未成脓者。(4)乳痈成脓期或溃后期禁用。2.患者取坐位,在患乳搽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3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后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4.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Cl5.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
8、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代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板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IOomI,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9、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4.服用胶囊不能锂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
10、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
11、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
12、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髓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
13、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IL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能部禁用。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14、。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结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四、刮疹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疡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痂用具。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疼。(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痰油及刮疼方向。(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疼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4.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