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知识宣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知识宣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3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知识宣教01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为w7.8mmolL如果你自测了个血糖超过了
2、正常值范围,可要小心了哦!但如果你已经确诊为糖尿病,也不必过分为吃发愁,今天本文就着重为糖尿病患者讲讲糖尿病饮食。(单讲饮食,不包括药物,糖尿病患者用药需去正规医院挂号就诊。)02、什么是糖尿病饮食顾名思义,糖尿病饮食就是适合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下文简称指南I根据糖尿病的疾病特点和分型,该指南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糖尿病患者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举例,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至少列举了3天的食谱。03、糖尿病食养:八项原则和建议(一
3、)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食物多样是实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谷薯类,包括谷类(含全谷物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糖尿病患者同样应该保持食物多样,膳食丰富多彩,保证营养素摄入全面和充足,少油少盐限糖限酒。合理膳食是指在平衡膳食兽出上,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
4、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B胖和预防消瘦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酎示。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能量的需要量与年龄、性别、体重和身体活动量等有关,具体可查询DRI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表;也可根据体重估算,例如一个60kg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其每天能量需要量在15001
5、800kcal之间。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膳食能量来自于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
6、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建议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为45%60%,略低于一般健康人;以成年人1800-2000kcal为例相当于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200300go但是当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
7、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空腹时间等综合反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低,并不能得到更好的长久健康效益。应经常监测血糖来确定机体对膳食,特别是主食类食物的反应,并及时规划调整。/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建议记录膳食、运动和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科学规划水平。/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GI较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钾、镁等矿物质,更耐饥饿,可有效减缓餐后血糖波动
8、。/胃肠功能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选择上,要注意烹饪方法和用量,降低消化道负担。/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餐后血糖最重要的营养因素。学习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互换,规律进餐,是糖尿病患者认识和掌握食物、药物和血糖反应关系的关键措施,是整体膳食合理规划和调整的重点。(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可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多进行身体活动不仅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调
9、节心情愉悦,还能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疾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身体活动是一个改善健康的机会,而不是浪费时间。糖尿病患者应该寻找和培养自己有兴趣的运动方式,将运动列入每天的时间安排,培养运动意识和习惯,有计划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和达到目
10、标运动量。(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理想水平。/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研究证据表明,食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饮酒会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膳食和用药,导致血糖波动,如可能会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服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时。此外,患者在饮酒时往往伴随大量食物摄入,导致总能量摄入过多,
11、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酒精摄入还可损害人体胰腺,引起肝损伤,也是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预防血脂异常。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g同时,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维持血糖稳定,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
12、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
13、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彳氐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管理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结合患者的病程、病情和行为改变特点等,兼具个性化和多样性。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W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