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工作法”典型经验做法材料汇编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枫桥式工作法”典型经验做法材料汇编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辖区人口密集,矛盾纠纷类型多样,群众解纷需求多元。为更好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系统思维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周期”诉源治理新模式。一、坚持能动履职,听民意解民忧。快速响应诉求。以市高院12368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为基础,对接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和区“全响应”机制,对街道社区等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实行“一号受理”,并在2个工作日快速响应。建立紧急诉求分级联动、快速办理机制。整合“西城家园”APP、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北京平台等12个渠道,直连群众涉法
2、院系统诉求。联动抓好前端。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同联动,将12345热线数据与审判数据互通比对,走访涉诉涉访工单较多的街道,摸排难点、提出对策。对物业供暖、老旧小区改造等易引发群体诉讼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预警,适时开展会商、提供法律支持,做实“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未病”。就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和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建议,视情况向接收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抄送,主动回访督促落实,促进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发生。二、延伸诉调对接,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走出去”,推动纠纷就地化解。巡回法官团队每周深入基
3、层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开展巡回审判、诉前调解。先行先试开展委派街道调解,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率先实现“法院+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推出“西融法庭”调解员培训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培训;在街道设立在线调解室,法官和调解员直联互通,提升基层解纷能力。积极“引进来”,凝聚多元解纷合力。与43家调解组织对接,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解“链条二建立“人民调解后备人才库”,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审判团队,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跟踪调解、法官指导把关”的分层调解模式。对易形成批量案件的社区治理、合同、金融、知识产权四类案件,定向培育
4、调解力量。三、加强审判管理,促公正提效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降低“案一件比”为关键,优化本院考核指标体系,将实质化解理念贯穿司法审判各环节,提高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指标的权重,督促法官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深化质效提升机制。持续开展审判运行态势监测,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在中层例会通报,指导上诉率高、服判息诉率低的部门找准症结、靶向整改。构建“全员管理”格局,将指标分解到业务庭室、审判团队和每名干警,定期通报质效、年底评比展示,层层传导压力。创新反向评价模式。制定法官不适岗性评价办法,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四个方面设置反向指标,形成办案业绩负面清单。依据办法对办案质量不高、效果不
5、佳的法官给予办案警示,3年内累计被警示3次的将被评价为不适岗,应退出法官员额,以考核树立导向,提升办案质量,推进案结事了。四、推动效能转化,明规则树导向。以典型案例促进善治。通过“群众需求研判一普法精准供给”路径开展“定制式”普法,采取新闻发布、普法讲座、示范庭审等多种形式,围绕就业、养老、教育等热点问题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加强以案释法,通过“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以社区和谐引领风尚。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压实诉源治理主体责任,引领带动街道、社区主动加强前端化解,提高社区调解成功率。通过在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关口前移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等便民服务,助力社区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
6、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坚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宝,创新建立了“可信消费”工作模式,有效预防了“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全区80%以上的预付式经营企业入驻平台,有效预防化解大量退费纠纷。一、强化科技支撑,建立预付式消费智能化监管新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化协同监管新模式,解决预付消费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一是消费过程“透明化”。研发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向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端口。政府可调取企业即时交易数据、矛盾纠纷等信息,企业可对整个发卡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消费者可
7、在小程序端查阅企业诚信、个人消费记录等。二是企业资质“可视化”。平台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对接,验证经营企业发卡资格,推行电子合同示范文本,防范无资质、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执法依据“数字化”。运用区块链可信存证产品一一“至信链”,为平台提供全流程可信存证,消费者在平台完成签约、付款、消费、退款等全流程交易并进行电子存证,相关部门可调取存证数据开展行政执法。二、强化金融保障,建立预付资金风险预警新体系。围绕预付资金无监管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推出全行业预付资金存管制度、保险险种和风险预警体系。一是创新全行业保证金制度强化监管。对预付式消费企业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根据行业风险等
8、级对预付费余额的20%至40%作为保证金进行冻结管理。二是创新险种强化保障。推出“预付式消费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互联网险种,企业通过“一卡一保单”的形式为消费者预付费投保,最高可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余额50%的权益,对冲行业风险。三是创新预付资金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防范。围绕预付资金使用构建风控模型,及时感知企业发卡、资金异动等异常。推出预付消费“可信码”,以五种颜色码展现企业监管状态、风险等级,提高消费者选择辨识度。三、强化诚信建设,建立预付消费共建共治新生态。通过“可信消费”正向激励,健全预付式消费信用体系。一是强化“可信消费”品牌宣传。开通涵盖部门、街道、企业的14个微信服务群和“400”服务热
9、线,大力宣传“诚信企业”,把政府监管压力转化为企业塑造美誉度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可信消费”政策支持。建立诚信企业奖励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贷款扶持。建立诚信企业挂牌机制,由区平安办、区消协共同为入驻企业授牌。三是强化“可信消费”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等机制,对“卷款跑路”等企业及其高管人员实施市场禁入,限制继续经营。四、强化法治思维,建立预付式消费纠纷化解新路径。充分发挥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构建多元共治消费维权格局。一是诉求全时响应。建立信访和“接诉即办”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对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消费者在监管平台反映的诉求全部纳入“接诉即办”工作体系,
10、做到快速响应、限时办理。二是纠纷多元化解。打通区“石时解纷”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平台,充分调动行政、司法、社会等各类调解力量提供专业解纷服务,并可在线签署调解协议书,申请司法确认。三是依法分类办理。把预付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纠纷争议、消费维权、权利义务、平台管理责任、行政部门执法、犯罪线索移送等事项,做到预付消费纠纷化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心城区内典型的老旧小区,楼栋分布“散”、社区规模“小”、人口密度“高”、房产权属“杂”、人居环境“乱”、公共配套“旧”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十分突出。社区紧盯“门内家庭纠纷发现难
11、、院内邻里纠纷沟通难、楼内公共纠纷共识难”特点,坚持党建引领,动员广大群众,运用法治思维,优服务解难题,促改革强供给,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一、聚焦“门内”,破解家庭纠纷发现难。实施“蔷薇工程”,建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党组织体系,在10个基础网格下细分67个微网格,通过派出所社区警务与网格深度融合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以“民生板凳”为抓手,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通过“聊闲篇、话家常”真实掌握“门内”情况,畅通信息流转机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纷、助困化难。了解关系紧张家庭等情况、加以疏导,三年来婚姻家庭类诉讼案件减少26%,切实维护了家庭和谐。二、聚焦“楼内”,破解邻里纠纷沟通难。一是突出“司
12、法能动”。做强社区法律工作室,组织公检法、律师、公证“三官一律一员”下沉社区,用法治方式为群众解纷“把脉问诊”,满足群众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二是强化“德法共治”。打造“张大姐”品牌调解室,发挥人民调解“软治理、解心结”优势,明法理、规良俗、化矛盾,实现“事心双解二三是倡导“居民自治,以“红色聚力”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区“大党委”共建,建立“五老”人员社区调解队,用“民纷民解”方式拉进邻里距离。三年来社区矛盾纠纷警情下降32%,实现社区邻里守望和谐共治。三、聚焦“院内”,破解公共纠纷共识难。一是用好“红色议事厅”。创新参与式协商新模式,建立由党组织、物业、居民代表等构成的“红色议事厅”,邀请
13、居民“谈意见”,便利贴“征意见”,线上线下“填意见”,通过齐协商、促共识、解难题,圆满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小区停车难、飞线乱等难题。二是用实“三级吹哨报到,为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建立“民吹居、居吹街、街吹区”三级吹哨报道机制,把“启动哨”放到居民手里,公示社区常规哨、紧急哨、重点哨问题清单,让“验收单”握在居民手中,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累计解决群众关注问题124件。三是用活“港云心语,建立“港云心语”自下而上评价新模式,通过开展“我说您听一您说我想一我做您看”活动,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3000余人次参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民意直通车平
14、台群众反映问题下降53%。诉源治理“三端共治”H作法近年来,县人民法院针对诸多诉讼源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等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能动司法、三端共治,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一、源头预防“抓前端”。一是主动排查隐患早处置。在全县14个乡镇分别组建政法委员牵头,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村干部等为成员的“纠纷隐患排查群”,群成员结合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梳理反馈,法官就相关法律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努力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二是精准开展普法求实效。在县域公众号阳原之声开辟“法官说法”专栏,针对辖区多发性、类型化纠纷以案释法;以诉讼多发村(社区)为重点,开展巡回
15、审判,切实做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根据案件态势分析开展靶向普法,提升群众遵法守法意识,全县万人成诉率呈明显下降态势。三是融合基层“三治”清诉源。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定期为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履行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助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司法建议作用,结合案件态势分析,及时向相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向乡镇发出“涉及工程承包时应签订权利义务详尽明晰合同”的司法建议后,截至目前此类案件未再发生。协助各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律观念,乡村大操大办红白事,彩礼、随礼相互攀比的陋习得到有效改观。通过进村入户调解婚姻家事纠纷,引导群众弘扬优秀传统
16、文化,从源头减少诉讼。二、非诉挺前“疏中端”。一是畅通“多层级”纠纷解决渠道。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指导意见,紧紧依靠党委政法委,与乡镇、村(社区)携手共治,与县工会、工商联等6个重点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大格局。二是突出“智能化”在线解纷应用。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冀时调,特邀22名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及2名退休法官、3名律师、28名人民调解员入驻,实现纠纷线上受理、分流、调解、跟踪、反馈“一站式”运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矛盾纠纷云化解。三是建立“接地气”便民解纷模式。以5个基层法庭为枢纽,向上对接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向下对接各村(社区),形成分层递进的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广泛张贴“码上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获得网络调解服务。坚持实行“三不到庭全到家”便民举措,即残疾人、行走不便的老人、偏远山区的当事人可以不到庭,由法官登门入户办案,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司法服务。三、实质解纷“治末端”。一是做实诉中定分止争。坚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