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2023年10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二)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二、总体要求(三)指导思想(四)基本原则(五)主要目标三、全面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六)坚持正确政治立场。(七)坚持行业党建引领。四、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八)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法律服务(九)服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护航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发展。(十一)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十二)为促进党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提供法律服务。五、全面提供均等普惠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十三)统筹配置和布局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十四)强化法律援
2、助兜底保障作用。(十五)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十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质效。(十七)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六、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服务平台(十八)构建实体平台多级联动服务圈。(十九)优化网络、热线平台“不见面”服务。(二十)提升“全业务”“全时空”服务能力。(二十一)强化平台服务质量全流程监管。(二十二)公平享有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服务。七、持续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更有特色(二十三)提升律师服务质效。(二十四)推动公证服务改革创新。(二十五)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二十六)增强仲裁服务效能。(二十七)促进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二十八)推进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贯彻
3、落实。八、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二十九)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三十)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三十一)强化司法所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九、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三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三十三)加强基础保障。(三十四)强化队伍建设。(三十五)加强科技保障。(三十六)加强监督考核。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5年)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根据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江苏省“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连云港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4、20212025年)等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满足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治宣传教育、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律顾问、调解、仲裁、司法鉴定、法律职业考试等方面内容,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工作,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一)发展基础近年来,连云港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
5、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公共法律服务方面不断增长的法治新需求,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20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连云港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指导标准(20202022年)和连云港市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指标(20202022年),推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鲜明的公共法律服务连云港特色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达到2054个,各
6、类法律服务人员1949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在市、县区都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每个社区(村)都配备了法律顾问。2020年至2022年,全市办理公证业务约150667件,法律援助案件17471件,司法鉴定业务25520件,律师提供法律服务107954件,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92632件,1058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公信力、首选率、满意度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公共法律服务在全面依法治市中的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主要工作成效有:一是政策指导精准有效。市司法局先后提请市委、
7、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贴近实际、符合实情、务实管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力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社会服务等资源的深度融合,无缝衔接。2020年以来,围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系、质量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针对性提出了20202022年的三年建设规划,进一步量化发展指标和服务标准。二是实体平台全面覆盖。目前,全市已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化平台。市级
8、、6个县(区)、4个功能区、9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94个村(社区)设有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并全部配备法律顾问。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采取“前店后场式”功能布局,设置互动宣传区、自助服务区、远程服务区、实体服务区、数据分析区以及非诉分流指派、纠纷调解等功能区。统一标牌标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服务承诺,设置叫号机、电子触摸屏等便民服务设施,扎实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三是“智慧法务”便民惠民。各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在研判预警、需求分析、响应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面实施“智慧法律服务”计划,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便捷高效、信息畅通的“互联
9、网+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有效打通服务“微循环”。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建成司法行政云数据平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江苏法网连云港站”等一批服务智能平台,研发出“晶小法”“无人律所”“一键通”等一批服务智能产品,基本实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一键下单、一网通办二四是组织保障扎实有力。市本级、东海县、赣榆区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把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村(社区)法律顾问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倒排时间节点、细化分工协同,不断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实现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变。(二)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尽管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
1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距离,与人民群众向往更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伸相比还存在不少的短板和差距。主要体现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城乡之间差距仍然存在,服务资源、力量下沉不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服务方式、产品种类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对困难群体的兜底性保障力度仍需加大;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偏低,整体服务质量、效率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仍需进一步扩大,部分服务项目缺乏“硬性”资金保障。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发展的不稳定性
11、、不确定性越发凸显,连云港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社会治理风险挑战更加难防难控,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风险挑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对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立足新时代,顺应新要求,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广视野、更高层次、更新思维,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改革创新,以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来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为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服务保障。二、总体要求(三)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
12、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追求,以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法律服务领域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建设法治港城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港城作出更大贡献。(四)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事业发展正确方向。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其他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协调高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
13、民意为引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机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新需求,不断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坚持社会协同。落实政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激发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
14、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法律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加大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多平台融合发展,拓展为民服务的新路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五)主要目标。到2025年,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布局均衡合理,产品供给丰富多样,服务手段智能精准,组织管理高效规范,工作保障坚强有力。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执法司法公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15、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显著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具体目标是:进一步巩固扩大平台建设先发优势。完成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优化升级,体系架构更科学,服务渠道更通畅,资源配置更均衡,服务更加人性化。“全业务”“全时空”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一体服务的格局,让公共法律服务公平可及、触手可得。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纳入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同步率先实现均等化。各项服务的组织体系健全、阵地建设完备、业务能力大幅跃升、城乡区域间差距显著缩小,为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服务产品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公共
16、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法律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专业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不同群体、领域多层次法律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公共法律服务运行质效大幅提升。服务业态加速创新,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公共法律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智慧法律服务”新格局,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法律服务大数据应用取得新突破,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作用显著增强。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乡村振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主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促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