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教育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主题教育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中能够强烈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伟大力量。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底色。“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实现精神上的中国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受到了极大损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
2、后,逐渐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和之后的一系列著述,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文化觉醒。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探索时期起,就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印记。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3、实现内容上的中国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必然会引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重新阐发,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的中国化。提倡“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实现话语体现形式上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思维传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运用老百姓熟悉的典故和话语,形成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和中国特征。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吸取了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因素,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征,即强调经验,讲求实际,重在人生、伦理、道德和对政治生活方面的应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从而实现了话语体现形式上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