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0129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的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4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知识结构内容解析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一一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

2、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

3、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2 .案例1的设计意图。教材在介绍内力作用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3 .“活动1”的设计意图。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解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上海生动物钻孔痕迹,分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近1700年间地壳的

4、升降变化,认识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第二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中国地形的内容,分析山脉对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作用,从而体会教材中强调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4 .图4.3图4.6的设计意图。在外力作用部分,教材通过文字分别介绍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它们形成的不同的地貌形态,不能给予直观的表达。为此,教材用四幅照片,分别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展现出来。海蚀陡崖和冰斗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沙滩和蛇形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教材中的这几幅图只是举例,学生可

5、能会看到更多的地貌形态,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并初步尝试分析其成因。5 .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内容要求。这段内容更多地承载着科学观的教育。通过“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图4.8“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表达了这段内容的核心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懂这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未风化的岩浆岩,在地壳一定深度,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地壳深处发生重融再生作用,被高温熔化,形成新的岩浆。还需要说明一点,岩石要实现转化,必

6、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凹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循环将难以进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 .直接结合身边的微地貌景观,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表形态,然后,用设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如: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2 .从初中学习的海陆变迁知识导入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然后提出问题一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新课】1.对于内力作用部分,教师可以从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对于第一段,教师需要重点讲清楚什么是内力作用、

7、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了一个案例,即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对于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佐证材料穿插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作为阅读材料处理。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其他合适的案例替换本案例。教材的第三段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进入这部分的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过渡介绍,即说明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也是教师讲课的重点。对于地

8、壳运动部分的介绍,建议教师借助教具和案例,从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介绍,以避免内容过于抽象。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尺度展开分析。从全球尺度分析,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从大陆和洋底两大地形单元内部分析,内力作用又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等次级地貌单元,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对于大陆地形格局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活动1”的第二个问题作为案例进行例证分析。在进行了两个尺度的分析之后,教师总结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即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3 .对于外力作用部分的教学

9、,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引入,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等。在导入内容之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这部分内容展开分析:(1)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在这部分内容中,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课文中也做了清楚的介绍。比较难讲的是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也只有搬运作

10、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所以,在讲课时,教师一定要把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清楚。4 .在阐述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教材没有直接给出三种岩石的形成过程,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了地壳物质循环的阐述中。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进行单独介绍。【部分“活动”参考答案】活动11.(I)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2)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海湾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有垂直方向的运动。2.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而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它们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