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附件1东城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促进东城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的建设,结合东城区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核心区功能定位,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指导,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以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引领、数据赋能“为驱动,以“四融三促”为路径,不断强化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投资融合,全面促进经济振兴、
2、文化建设、民生改善,打造智慧城市东城品牌,全面支撑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和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宗旨,坚守人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强化核心区意识,聚焦“大城市病”和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充分发挥数据融合赋能、提质增效关键作用,助力社会热点问题化解,促进交通堵点问题疏通,推动医疗难点问题解决,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系统思维。以系统观念推动新时代首都治理现代化,以国家统一规划体系和北京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指导,充分用好首都海量应用场景优势,加强智慧城市系统性布局,衔接市、区各专项规划实施,加强基础共
3、用平台管理与专业应用系统管理的统筹,推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安全保障一体化,建成根基强韧、高效协同、蓬勃发展的新一代智慧城市有机体,主动融入北京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布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信息化保障。坚持崇文争先。以崇文争先为导向,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着力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充分挖掘首都科技资源和东城文化潜能,把“文化强区”和“科技强区”发展理念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运营的全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以文化软实力增强科技硬实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将丰富的科技文化
4、资源充分转化成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优势。(三)总体要求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应严格遵循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要求(试行),充分利用北京市“三京“(京通、京智、京办)和“七通一平”(城市码、空间图、基础工具库、算力设施、感知体系、通信网络、政务云以及大数据平台)共性基础平台集约开展,坚持整体布局、筑牢地基、共性统建、个性兼顾,加强共性基础设施统建共用。信息化应用须在入口层、数据层、基础层符合相应的控制性要求,确保应用入口通、数据融合通、底层平台通,消除孤岛效应,确保智慧城市体系化健康发展,提升智慧城市发展的整体效能。(四)工作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的首都智
5、慧城市核心区和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成与“六个高地”建设相适应的数字经济繁荣典范城区,建成以市民共享数字生活需求为中心、以城市高效运行为场景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公众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显著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进展,构建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城市发展东城范式。2023年,建立机制,完善平台,试点应用。建立“规划管控、平台支撑、数据治理”的智慧城市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夯实数字底座,完善大数据平台功能,持续推进数据要素汇聚,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新需求,深化重点领域应用,以“文化引领、数据赋能“思维驱动
6、创新一批东城区特色的智慧应用场景。2024年,健全机制,加强共享,拓展应用。智慧城市体制机制建设较为健全,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的汇聚和共享取得明显进展,完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技术框架,围绕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空间信息、房屋管理、生态环境、民生保障、教育服务和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拓展深化大数据应用,探索构建覆盖全区重点工作的城市感知体系和智慧应用体系。2025年,全面融合,开放联动,打造生态。在区域发展运行各领域,基本实现各类数据的共建、共用和共享,推进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数据要素价值充分发挥,放大新的生产要素,积淀新的智力资本,推动智力资本跨界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治理效能整体提升,打造东
7、城特色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融合创新应用品牌,初步建成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的首都智慧城市核心区,建成与“六个高地”建设相适应的数字经济繁荣典范城区。二、主要任务(一)建设智慧城市数字新底座1 .建设新型感知基础设施围绕“自动感知、运行精细、快速反应、稳健强韧”需求,依托全市统一的感知管理服务平台,以建促用、建用并举,补齐城市感知薄弱环节,科学有序推进智慧杆塔等“一杆多感”感知底座组网建设。加强落实规范感知终端编码等标准规范,配合市级部门落实传感器等物联感知设备在城市地下管廊、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重点公共空间部位规模部署,推进基于“城市码”的感知数据汇聚和感知数据统管共用,拓展感
8、知城市智慧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建设,打造一批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迭代和新应用增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 .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提升“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丰富“双千兆”应用类型和场景。增强5G网络信号覆盖能力,聚焦广渠路沿线、长安街沿线、二环、三环、各部委、医院、文旅场馆、商务楼宇等重点场所,深入开展网络攻坚行动。加速王府井、前门、隆福寺商圈5G场景建设。持续推进IPv6部署和应用,开展政务外网IPv6升级改造,优化数据中心互联(DCl)能力,探索新型组播、业务链、应用感知网络等试点应用。3 .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感知能力建设,
9、重点加强覆盖云、边、端、应用等全方位安全防护,增强应对高等级安全威胁和全域全局网络安全威胁感知和处置能力,提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立体安全感知能力,提升安全策略管控、网络监测预警、网络内容与行为管理、网安联动、应急协同调度等防护能力。加强采集、汇聚东城区政务网络空间高低位安全数据,建立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安全态势感知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运营水平,构建全面服务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新型安全服务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开源软件和信创产品,构建良好的信创生态。4 .激发大数据平台承载效能聚焦解决“汇的多,用的少”的问题,优化升级大数据平台,加强平台的多源数
10、据汇聚、管理和共享能力,提升数据全流程“链”上管控能力,依托“京智”个性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梳理本区三级目录体系,持续做好市区两级目录系统对接。按照“以用促改”的原则,提升大数据平台综合服务效益,强化共性应用建设,推动使用频率高、需求强的服务模块向各部门开放,创新城市信息模型(CIM)应用,完善东城区“时空一张图”数字底座,赋能基层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大数据服务共性支撑能力。(二)拓展智慧城市民生服务新场景5 .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深挖东城区医疗资源优势,对接国家和北京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体系和智慧应用平台体系,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北
11、京市健康云建设,探索推进第一人民医院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加快推广医保电子凭证,适时推进居民电子健康码应用,打造“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独具东城区特色的“杏巷”。充分运用大数据惠民利民,建立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的民生大数据应用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6 .拓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为契机,打造面向师生的区域智慧教育资源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实验资源、虚拟仿真课程等资源,向市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完成10所智慧校园集团校、联盟校建设;依托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开展相关社会实验或课题研究。深化教育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建
12、设完善东城教育“数据大脑”,围绕“家校社”开展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智能办公等应用场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构建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崇文争先”数字人教育生态。7 .拓展交通出行智慧应用场景聚焦解决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深化智慧停车成果应用,提升“车位级”管控的技术能力,实现停车资源动态调配。推动交通领域“一屏统管”,深化“以静制动”服务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随手拍”“视频赋能”,织密非现场执法覆盖网络,提高非现场执法水平。培育发展数字交通领域新场景、新业态,创造智能、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推动定制公交、预约出行、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多样化出行模式,
13、推广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应用,助力首都双碳目标的实现。(三)创新智慧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8 .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用创新依托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融合平台,创新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数据汇聚和业务整合,提供城市和社会综合数据与信息服务。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升级网格一体化治理平台,为“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提供技术支撑。9 .深化社会安全领域智慧应用创新深化智慧警务、雪亮工程、智慧平安小区系统建设成果和视频数据共享应用,加快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治安防控领域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提升社区安防、基层公共卫生等方面风险预警和管
14、理决策水平。10 .深化城市安全领域智慧应用创新进一步发挥东城区应急视频会议系统作用,丰富应急指挥以及突发事件处置手段,充分利用市级危化品企业监测预警等统建系统平台,不断增强应急监管和处置能力,促进企业责任主体落实。推进食品、药品可追溯一致性标准实施,形成食品、药品经营数据采集管理,加强进口食品冷链监管,完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防控体系。IL深化政民共治领域应用创新聚焦“六个高地”建设,围绕“七有”“五性”要求,健全“接诉即办”治理生态体系,推动“热线+网格”深度融合,推动全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连通、区街社区的纵向贯通。拓展公众参与社会共治渠道,发挥市民参与和监督的作用。利用人工智能
15、、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丰富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心理服务,擦亮具有东城特色的智慧“东城社工”社会工作品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优化智慧城市营商环境新举措12 .延伸“一网通办”覆盖范围按照全市深化“一网通办”的统一部署,创新完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打造智慧一体化综合服务新大厅,推广“胶囊办税厅”模式,推动政务服务向产业园区延伸,提供更多就近办、掌上办、一次办等服务。推进社区政务服务示范站全覆盖,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13 .开拓社会信用大数据应用领域全面汇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数据,通过大数据诚信
16、分析,面向政府、企业和公民用户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公示,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优化商务服务统筹监测与调度体系,推动信用监管、非接触监管、非现场检查成为重要监管方式。开展“免申即享”试点,根据企业特征进行政策精准匹配和主动推送,优化惠企政策触达。推广“紫金云”服务模式,致力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上云服务。(五)激发智慧城市发展新效能14 .推进数智文体旅快速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升“书香东城”数字阅读平台服务质量,打造“故宫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