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子宫腺肌病疾病的诊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子宫腺肌病疾病的诊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妇科子宫腺肌病疾病的诊治子宫内膜的腺体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内称为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有报道在子宫切除的标本中约有20%为腺肌病,其发病年龄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有半数合并子宫肌瘤,部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绝经后症状可缓解,病灶可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由于本病与内异症的病灶在形态学上相同,过去曾将其分为内在性及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研究中发现二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对卵巢激素的反应均不相同,则这种命名已废弃。【病因】子宫内膜基底层与肌层之间不存在黏膜下层,但基底层内膜并不向下侵入肌层,其原因尚不清楚,如内膜侵入肌层则发生本病,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多
2、次妊娠、分娩、宫腔手术、或炎症等造成子宫壁损伤,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可向肌层侵入。子宫腺肌病的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检查,发现子宫肌层中的内膜病灶与宫腔的子宫内膜有些是直接相连的,故认为宫壁的损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过量雌激素的刺激,促进内膜向肌层生长,临床及病检中发现子宫腺肌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碎片经血管或淋巴管扩散可能是导致深肌层内孤立病灶的发生原因。【病理生理】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结节样突出,质地较硬,一般很少超过孕3个月子宫大小。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以后壁居多,周围没有明显的边界或假包膜,可见到周围平滑肌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剖开肌壁中见到粗厚
3、的肌纤维和微囊腔,腔中偶可见陈旧血液。异位内膜在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但因无假包膜存在,因而手术中难以将其自肌层剥出。子宫肌层的异位内膜,在经前或经期充血、水肿或出血,致使子宫较平时增大,由于局部压力增高的刺激,四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而增生的平滑肌与纤维结缔组织又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及止血,引起月经过多,痛经及月经过多的严重程度与子宫肌层受侵的深度及广泛度成正比,经后子宫可稍缩小。异位的内膜来自基底层成熟不全,对孕激素不敏感,异位腺体多呈各型增生的改变,仅偶见局部区域有分泌期改变。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可恶变为腺癌、肉瘤,但恶变率较低。【临床表现及诊断】约有
4、30%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其主要的症状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检查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的突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压痛明显。单纯腺肌症子宫大小一般不超过孕12周以上的子宫,如合并子宫肌瘤时,子宫的情况则依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而异。根据以上的症状及体征辅以B超检查一般均能得出诊断,B超检查可表现子宫增大,肌壁回声不匀,但其腺肌瘤与子宫肌瘤的声像不易区别。子宫碘油造影可见到子宫腔增大,典型者可见到碘油溢入肌层形成憩室样球形隆起,但若病灶较深与宫腔不通时则不能显影,故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子宫切除后病检,子宫壁可见到明显的病理改变,镜检病灶区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就可确诊
5、。子宫腺肌病主要与子宫肌瘤及子宫肥大症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前者有痛经而后两种病均无痛经。B超子宫肥大症肌壁回音均匀,而子宫肌瘤部分可鉴别,最后确实鉴别依据病理检查。【治疗】药物治疗中西药孕激素治疗无效,睾酮能缓解痛经及减少月经期出血,其他治疗也只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但对能否抑制异位内膜生长有待临床证实。中医中药方法也只能缓解痛经及减少经量,所有药物治疗均易复发。子宫切除可以根治本病,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卵巢有无病变。对于长期痛经并月经过多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加重者,需行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注意经期卫生及产后护理,勿过食生冷,经期产褥期勿游泳、涉水、盆浴或性交等,以防生殖道感染。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实行计划生育,避免人工流产对子宫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