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46019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眩晕病(包括高血压危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I、中医定义: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昏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2、西医定义:西医中眩晕为一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位的不同,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颜上回前庭皮质区收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凡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为眩

2、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座舟船,甚则仆倒。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或面色苍白,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3、诊断要点: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4、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鉴别:中风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

3、语、或不经昏扑,仅以喝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扑与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二)西医诊断1、诊断依据(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214O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29O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3)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4)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证、肢体麻木、无力,晕厥的。(

4、5)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光片、颈部血管彩超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MRA检查。2、诊断要点(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3、西医鉴别诊断:与晕厥鉴别:晕厥由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病人常现有头晕、胸闷、眼黑,随即意识不清倒地,数秒至十数秒后多能自动清醒和康复,但常有短时间的乏力不适。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一)阴虚阳亢证:1、临床表现(1)

5、中医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2)西医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昏昏沉沉,或有视物旋转、反应迟钝,或伴有恶心欲吐等。2、中西医结合治疗(1)中药治疗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包括院内制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石决明9g钩藤12g牛膝12g杜仲12g桑寄生12g黄苓6g山桅6g菊花8g白芍12g方药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苓、桅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叶,疏风清热;心烦易怒加丹皮、郁金,凉血开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黄。中成药:

6、强力定眩片、天麻钩藤饮颗粒等。(2)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3)其他非药物治疗:中药足浴(怀牛膝、川苛各30g,天麻、钩藤、夏枯草、吴茱萸、杜仲、葛根、艾叶各15g,夏枯草30g、菊花20g、伸筋草20g,威灵仙20g),对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效果尤佳,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二)痰湿中阻证:1、临床表现(1)中医临床表现:头重昏蒙,伴视物旋转,恶心胸闷,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2)西医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昏昏沉沉,或有视物旋转、反应迟钝,或

7、伴有恶心欲吐等。2、中西医结合治疗(1)中药治疗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药(包括院内制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陈皮9g白术18g及仁12g茯苓9g天麻9g旋复花9g代赭石9g白蔻仁9g郁金9g石菖蒲9g甘草3g方药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复花以镇逆止呕;若胃院闷、纳呆,加砂仁、白寇仁等芳香和胃;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等。中成药: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银杏叶片:1片,3次/日,口服。功能:改善脑循环(2)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

8、供血、改善心肌供。(3)其他非药物治疗:针灸(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脱、内关、丰隆、解溪)。(三)气血亏虚证:1、临床表现(1)中医临床表现: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胱白,神疲乏力,倦怠懒炎,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2)西医临床表现:头痛头昏、昏昏沉沉,或有视物旋转、反应迟钝,或伴有恶心欲吐、纳少等。2、中西医结合治疗(1)中药治疗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药(包括院内制剂):归脾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5g黄黄20g当归12g熟地12g龙眼肉10g大枣IOg茯苓9g炒扁豆IOg远志12g枣仁30g方药加减: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澹下坠者,

9、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自汗多,易感冒,当重用黄黄,佳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胃湿盛,腹泻或便清,舌边有齿痕,可酌加意皮仁、扁豆、泽泻等。中成药:益气养阴扶正类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黄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血。(2)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3)其他非药物治疗:针灸(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四)气虚血瘀证:1、临床表现(1)中医临床表现:头昏,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舌暗有瘀斑,脉涩或

10、细涩。(2)西医临床表现:头痛为主、昏昏沉沉,或有视物旋转、反应迟钝,或伴有恶心欲吐、纳少等。2、中西医结合治疗(1)中药治疗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包括院内制剂):补阳还五汤加减。黄黄15g地龙9g当归12g川号12g赤芍IOg桃仁Iog红花IOg方药加减:若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者,加入黄黄、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制附子、桂枝等温经活血。中成药:活血化瘀类(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活血通络。(2)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3)其他非药物治疗:针灸(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

11、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五)肾精不足证:1、临床表现(1)中医临床表现:眩晕,腰膝酸软,健忘,耳鸣,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胱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2)西医临床表现:头痛为主、昏昏沉沉,或有视物旋转、反应迟钝,或伴有恶心欲吐、纳少等。2、中西医结合治疗(1)中药治疗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方药(包括院内制剂):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20g枸杞12g龟板胶IOg鹿角胶IOg菟丝子15g川牛膝12g右归丸:制附子6g肉桂3gg鹿角胶IOg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20g枸杞15g苑丝子

12、15g杜仲12g当归12g方药加减:若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者,加入黄黄、党参益气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制附子、桂枝等温经活血。中成药:1)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2)金匮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金水宝胶囊每次3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2)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3)其他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2)耳穴压豆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操作流程:将胶布剪成0.5CmX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