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如果母
2、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
3、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同一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一包括过
4、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理想和责任,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握事件时的内在自信等各方面的协调整合。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本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当两个人愿意共享和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时,便获得了真正的亲密感。如果一个人未能确保自己的同一性,就会在与情人的交往中过分关注自己,不能忘我地关心对方,因而难以产生真正的感情共鸣,导致孤独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发展任务便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是一个意义相当广泛的词,不仅指生儿育女,关怀
5、、照料下一代,而且还指创造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埃里克森更侧重于后者。有的人即使没有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有所作为,亦能获得繁殖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随着时光流逝,老年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离开了工作岗位,社会角色的转变,收入减少,亲友、配偶的相继离去。因此,老年人需要做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重大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这无疑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大进步。其次,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三个成人期的新阶段,把发展界定为终身的任务,还将弗洛伊德的每一阶段的内涵扩大,给出了新的解释。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因势利导,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