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长街水弄堂景观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南长街水弄堂景观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南长街水弄堂景观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古运河孕育了无锡的文化特色。跨塘桥至清名桥1.5公里长的古运河段,河宽约20米,两岸人家枕河而居,寺、塔、河、街、桥、窑、宅、坊众多空间元素有机组合,线性呈现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江南风貌全景式遗产,1995年即被江苏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2006年被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认定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省政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要求,整合大运河(无锡段)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对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清晰、边界明确、功能
2、完善的大运河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梳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建设保护区建设工作。无锡应按照文化遗存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保护修复、沿线环境建设“四个走在前列”的定位,注重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加强整体风貌控制,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示范展示区,进一步展示“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独特魅力,擦亮叫响“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品牌。一、南长街水弄堂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问题1、文化宣传不够深入。南长街水弄堂中运河文化艺术馆等博物馆相继建成,各类文化活动也在街区陆续开展。但深入了解发现,文化宣传的表达不够深刻,没有充分展现历史文脉,削弱文化传承的时间
3、性,并没有深度挖掘“水弄堂”所代表的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公众不断在宣传海报、新闻报道和政府报告中看到“水弄堂文化”五个字,却是只见其表,难知其里。2、规划建设还有差距。目前街区规划改造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引发一些社会利益冲突问题,影响了原住民的权利。一是规划格局不够科学。街区出现内向性和封闭性问题:90年代改造“水弄堂”,南长桥至跨塘桥段并未在规划范围内,南长街外围水泥马路与步行街路面异质化,导致街区与外围空间的分割。街区规划改造比较孤立,内部开敞的交流空间和休憩停留空间有限,影响景观美感,也使得街区难以提升人气。二是交通规划不太合理。南长街改为步行街后未规划其他干道来代替南长街交通要道功能,
4、给原住民生活出行带来不便。整个街区以南长街为主要景观廊道,除主入口外,其余次级出入口和交通标识不明确,再加上街区走向单一,行人不愿走完上千米步行街,导致人气集中于街区一期,而二期则比较冷淡,清明桥过后路段更是冷清。三是景观细节不够协调。例如路面采用西式弹石路面、景观灯采用宫灯等,这些都不符合“水弄堂”原生态景观特性。同时,街区已修复路段除了少量沿河雕塑外,缺乏与“水弄堂”主题相关景观小品,在景观表现上不够丰富。四是绿化建设有待提高。南长街两侧原本60、70年代所种法国梧桐已全部拔除,除清名桥附近路段外,其余路段行道树遮荫效果不好。其他街巷也存在同样问题,除建筑之外,供人观赏的景观植物也只有少量
5、花灌木、盆景和爬藤类。此街区占地44hm2,绿化面积不足10%,缺少可以供行人休憩的绿地,使得街区略显突兀。3、修复工作不够及时。比如,规划中要求街区保留大部分原建筑,但实际改造过程中无法实现规划设想,南长街有六成以上房屋为原地重建;部分损毁遗产如小仙道院、镇塘庵等未得到及时复原。4、街区运营管理不够到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目的在于保护“水弄堂”景观和历史文化,然而街区修复后的运营和管理却有违原规划倡导的“活态博物馆”理念。一是商业化影响“水弄堂”氛围。街区管理运营由开发商主导,在利益驱动下,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主体地位被现代商业开发和旅游开发所取代,尤其是南长街过度商业化盖住了“水弄堂
6、”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街区入口原本“一碗面,半碗汤”的矮脚楼面馆变成了星巴克;哈根达斯、马卡龙等甜品店也陆续进驻街区;步行街到夜晚更是变成喧嚣的酒吧街,到白天又人去街空。二是原住民大量流失。“水弄堂”大部分民居是祖传私房,2008年修复工程启动之前,由于“水弄堂”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过半原住民外迁,并将祖房出租。街区开始修复后,开发商大量收购私房用以商业开发,而非鼓励外迁原住民搬回街区居住,剩下原住民人口只剩原来的l3o南长街夜晚喧嚣也影响剩余街区居民生活。三是公众参与规划建设不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修复工作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后期管理运营权则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公众意见建
7、议吸纳得不充分。通过对原住民访谈得知,土生土长的水乡居民对于自己生活的街区修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性,他们对“水弄堂”了解更加深刻,保护街区积极性更大。二、“水弄堂”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一)深化保护与发展理念。街区原规划理念流于表面而没有完全为公众消化,因此未能对街区改造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1、生态修复,景观先行。北大俞孔坚教授在研究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过程中提出“反规划”思想,他认为在当前以发展性规划为主导的城乡规划模式下,亟需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然后再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水弄堂”作为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应该首先在区域尺度上,保护和完善河道生态环境和街区
8、生态体系,再进行进一步规划设计。水弄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应以景观先行,即以景观规划设计统领规划和修复工作,而旅游和商业开发只能作为辅助工作,配合街区更新改造,从而确保“水弄堂”的生态安全格局。2、放慢脚步,利益制衡。精明的规划保护战略应该是一个社会各方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长期辩论和博弈,最终不断趋向于妥协和制衡的过程。日本京都历史街区今井町一年只修7到8幢建筑,60年轮流一遍,以保持街区完整而原真的风貌。“水弄堂”应该借鉴这样修复模式,在长远规划基础上,更应该制定精细规划、短期规划,并根据实情,缓和利益矛盾,调整规划策略,使街区朝着更加合理和稳定的方向发展。3、肌理为表,文化为魂。清名桥历史文
9、化街区规划和更新改造实质在于改变建筑和景观混乱现状,恢复传统“水弄堂”特色街区肌理。这种原生态街区肌理是“水弄堂”景观形态的外在表现,而其背后所蕴藏的是该街区生活方式和人文伦理。现代商业扩张代表着现代社会伦理价值观对“水弄堂”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侵蚀。因此,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和保护修复应该把目标提升到保护街区生活方式和历史人文内涵的高度,从而恢复街区空间格局和内在伦理秩序,使之与现代精神文明共存,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被湮没。(二)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1、确定合理规划范围。为解决街区更新改造过于孤立的问题,应该将南长桥至跨塘桥600米街区也纳入规划范围。虽然该段街区历史景观风貌已受损严重,原真性
10、远不如清名桥街区,但可作为缓冲段,按实际情况恢复部分历史景观,按上世纪70-80年代的风貌恢复沿街店面,打造老字号一条街。恢复一批老字号,重现无锡“老街道、老字号、老味道”,逐步恢复街区新华书店、第三副食品商店、第三百货公司、一品香茶食店、聚兴园菜馆、矮脚楼面店等老字号企业,突出把街区老字号改造成兼具博物馆、纪念馆和营业场所三种功能,游客能够体验过去的记忆,感受到无锡水弄堂的文化底蕴。从而使街区整体性增强,不至于出现景观断层。而南长桥边“江南最盛丛林”南禅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若恢复清名桥附近的镇塘庵,加之已修复的水仙庙,可作为三个串联的宗教文化景观节点带动整体街区人气。同时,以清名桥历史文
11、化街区作为核心保护区,周围其他河道和街区作为外围开放区域和保护圈层,防止“水弄堂”历史人文景观与现代景观冲突,促进“水弄堂”人文内涵的对外辐射作用,形成有机保护和发展机制。2、优化街区内部空间。在街区空间结构处理上,应该合理规划围合空间和开放空间。围合空间给人带来的是隐私和安全感,具体而言就是“四水归堂”式的建筑和深巷里弄的庭院,代表水乡人的清静生活。在街区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满足人的个性生活,保护围合空间,防止改造过程对居民隐私的损害,避免商业喧嚣影响庭院的幽静氛围。开放空间则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正如商铺、码头、公共绿地等,是聚人气的公共场所。因此,街区更新改造还要营造开放空间以满足人的
12、对外交流。另外,“水弄堂”末端大窑路边,可利用窑群遗址规划露天窑群公园,作为景观吸引物,带动南长街和南下塘两条景观廊道的人气向街区后方流动。3、修复生态景观环境。生态修复主要在于增加街区绿化面积和植物配景的多样性。在街区入口规划绿化带,以阻隔“水弄堂”景观和现代景观冲突,减少视觉污染;在主干道南长街增加行道树密度,可种植寿命较长、冠幅更大的香樟树以代替原本枯萎的法国梧桐;在步行街上,每隔200-300米规划小面积绿地供行人休憩、观赏街景。4、完善街区交通系统。在南长步行街增加次级出入口,促进街区走向多样化,同时完善街区内交通标识系统,以方便居民和游人进出街区,促进街区与外界交流,更可均衡街区游
13、客的分布和流动。恢复大公桥以前的轮船码头,开通小轮船通往梅村、荡口、鸿声等地的旅游赏光线路。5、完善景观细节设计。街区景观细节应按照传统“水弄堂”特色来处理:在街区内部增加雕塑、水池、花坛等景观小品;将景观灯改用仿民国时期老式电线木路灯;修复水码头,恢复水弄堂特色驳岸景观;街面改用水乡传统青砖铺地。(三)完善街区运营与管理1、促进街区自我更新,加强外部引导。历史文化街区经历千百年发展,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简而言之,是有生命的空间体系。“水弄堂”遵循着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人与人、人与街区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系。在街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要找到街区发展规律,规划和修复工作也应“留白”,给街区自然增长留下足
14、够空间。尽量依靠街区的自我更新,不能急功近利,过分干涉其发展方向,使得修复工作按照原本的街区肌理和人文伦理来进行,防止“保护性破坏二2、保护传统生活方式,改善商业模式。民俗生活文化是该街区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水弄堂”景观在明清时期得以极大发展的重要原因。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应该保持原有的定位,在下阶段更新改造中,把重点放在恢复街区个性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对原住民生活作出相应管理措施,学习山西平遥古城、浙江西塘古镇保护模式:先行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资金保存现有原住民,再尽量寻回外迁的原住民,并保障他们的权益。商业和旅游应该作为街区更新改造后的辅助产业,借助市场为街区保护提
15、供资金,而不能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纯粹的商业街或旅游景点。政府应以街区原住民的利益为重,限制开发商的运营权限,将管理职能分于社会各界,达到制衡。在商业开发上,恢复南长街店铺与民居穿插,和谐共生的传统商业街模式,引入无锡传统店铺,比如穆桂英糕点、馄饨小笼、茶楼书场、胡琴作坊等,避免现代化咖啡吧、酒吧、甜品店,以保护“水弄堂”传统商业文化。3、入公众参与的机制,促进发展质量。一方面可以维护原住民权利,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依靠群众智慧,使今后街区规划和保护更加合理。具体来说,可以鼓励居民自己经营沿河店面,因为“水弄堂”居民世代生活在运河边“前店后坊”的传统民居中,具有“亲水性这种对自己生活场所的热爱是外来商家所不具备的,由街区内部进行的传承保护远比由外部实施修复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