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451068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急危重症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技术规范【名词定义】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是吸痰时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回路断开,吸痰管直接插入人工气道内吸引,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吸痰完毕后再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回路连接的方法。【适应证】1.需要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2.需要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有以下指征之一时:(1)流速-容量呼吸环有锯齿状改变和或气道内明显的大水泡音。(2)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3)氧合和或血气分析状况恶化。(4)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5)患者没有有效的自主咳嗽能力。(6)急性呼吸窘迫。(7)怀疑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误吸。3.需要获取痰液标本进行化验检查时。【禁忌

2、证】研究表明:没有绝对禁忌证。【目的】1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气道堵塞,保持呼吸道通畅。2 .保证氧疗有效。3 .改善患者因气道堵塞导致的缺氧,提高血氧浓度。4 .减轻或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窒息等。【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于2010年发布的气道吸引指南。该指南根据从1990年1月到2009年10月之间已发表的电子文献和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CINAHL和CochraneLibrarydatabases医学资料库的数据,并且通过对气管内吸痰总共114例的临床跟踪,

3、62例回顾和6例荟萃分析对原有的临床指南做出了更新。5 .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教材护理学基础。(2)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该书系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护理学会组织全国护理专家集体编写的权威性技术操作规范。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在吸纳和借鉴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对各项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指导作用。(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参照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材,编撰的常见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该书由该院临床一线护理专家经过讨论、修订而成,对

4、于临床护理操作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准备】1.用物准备:中心吸引装置、听诊器;无菌治疗盘内:无菌治疗碗、吸痰管数根、灭菌水、无菌手套、一次性治疗巾、洁净纱布;治疗盘外:口罩、速干洗手液,必要时准备口咽导管、压舌板、开口器、舌钳、护目镜等,检查用物的有效期,处于备用状态。2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4 .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操作流程】1.素质准备服装整洁5 .评估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检查患者口鼻腔情况、呼吸道分泌物(听诊双肺痰鸣音)、人工气道固定情

5、况、进食情况、体位6 .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4物品准备中心吸引装置、听诊器;无菌治疗盘内:无菌治疗碗内装灭菌注射用水、型号适当的吸痰管数根、无菌手套、一次性治疗巾、洁净纱布;无菌治疗盘外:口罩、速干洗手液;另备感染性废物垃圾桶,生活性废物垃圾桶5 .解释核对解释吸痰的目的;进行患者身份确认(姓名、性别、腕带)6,体位准备平卧位,头偏向操作者一侧,病情允许可以取半卧位,注意舒适和安全7 ,垫治疗巾在患者下颌处垫一次性治疗巾8 .安装中心吸引装置并检查将负压表插入中心吸引装置,连接吸引器储液瓶和连接管,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是否完好9 .调压堵塞吸引器连接管开口,根据患者的情况或痰液黏稠

6、度调节负压。成人40.053.3kPa(30040OmmHg)10 .查对进行患者身份确认(姓名、性别、腕带)IL提高吸氧浓度吸痰前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约2分钟12 .拆吸痰管拆开吸痰管开口备用13 .洗手、戴手套速干手消毒液搓揉洗手待干严格按照戴手套方法进行操作14 .试吸一手持吸痰管外包装,另一手按照无菌原则取出吸痰管,连接中心吸引负压管后于治疗碗内试吸少量灭菌水,检查吸痰管通畅性15 .吸痰一手持吸痰管末端,另一只手持吸痰管前端,在非负压条件下,将吸痰管前端以无菌的方式将吸痰管沿气管导管送入,遇到阻力或患者咳嗽时向外提ICnI左右后行负压吸引,边旋转边向外拉,每次吸

7、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完毕后分离吸痰管丢弃,灭菌注射水冲洗引器接头后予清洁纱布包裹接头16 .观察并再次评估观察吸引出的分泌物颜色、性状、量,检查吸痰效果,听诊双肺痰鸣音,检查口鼻腔情况,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是否改善。吸痰结束后呼吸机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参数17 .核对宣教进行患者身份确认,交代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18 .整理取治疗巾,擦拭患者面部分泌物,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分类放置用物,妥善放置呼叫铃19 .记录记录吸引时间,吸痰效果,吸引物的颜色、性状、量,吸痰后的呼吸情况【注意事项】1.按需吸痰,注意掌握吸痰指针。2

8、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 .吸痰动作轻、稳,每次吸引不可持续超过15s。4 .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严禁吸痰动作粗暴。5 .吸痰顺序: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分泌物。6 .行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应将吸氧浓度调至100%,并检查呼吸机管路,倾倒多余冷凝水。7 .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o8 .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如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变时,应立即停止吸痰,接呼吸机并纯氧吸入。【前沿进展】1 .吸痰方法(1)吸引前采用机械震动排痰配合每2小时翻身,能有效清除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分泌物,预防肺塌陷发生,主

9、张每4小时机械排痰1次。(2)对建立人工气道早期痰液量较多患者实施体位转动同时吸痰的策略安全、有效,能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吸痰效果。(3)改良式吸痰法:吸痰管进入气管导管前打开负压,边吸痰边进管,吸引完毕后再负压退管的方式,可降低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同时降低VAP的发生率。2 .吸痰深度的选择(1)深部吸痰是指插入吸痰管直至感觉到阻力,然后在执行负压前将导管回抽Icmo(2)浅部吸痰指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末端,通常是人工气道和转接器的长度。(3)对于具备一定咳嗽反射能力或痰液较少的患者,更推荐使用浅层吸痰法。两者在心率、吸痰频次、吸痰间隔时间、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或

10、VAP发生等方面暂未发现差异,但尚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作进一步探讨。3 .吸痰用具的选择(1)推荐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声门下吸引是指在气管导管气囊上方背侧开一引流孔,通过连接负压装置,将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吸引出来的吸痰方式。经声门下吸引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建议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使用直径较小的导管。成人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儿童使用的应小于气管内径的50%66%,婴儿小于70%o4 .吸痰负压的选择:推荐在充分清除分泌物的基础上用尽可能小的负压。国内外研究均认为15OmnIHg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成人吸痰负压,可供临床作为参考。AARC

11、推荐新生儿的适宜负压值为80100mmHg,成人不超过15OmmHg(ImmHg=O.133kPa)o我国护理学基础教材推荐的成人吸痰负压为40.053.3kPa(30040OmmHg),儿童40.OkPa,差异较大。部分学者主张应根据痰液的黏稠度选择负压大小:I度痰液的适宜负压值为13.316.OkPa(100-120mmHg),H度痰液的适宜负压值为24.026.7kPa(180200mmHg),III度痰液的适宜负压值为33.3kPa(250mmHg)o5 .感染控制(1)遵循CDC标准防护措施。(2)手动通气时,避免污染气道。(3)整个吸引过程保持无菌。(4)所有设备应进行适当的处置或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