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锅炉问题知识点全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临界锅炉问题知识点全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超临界锅炉问题知识点全总结1褐煤.劣质煤等煤种掺烧问题1.1 掺烧带来的安全问题。掺烧给锅炉及辅机磨损造成的不利影响,过高的灰分增加了烟气中的飞灰浓度,过高的水分增加烟气量和烟气流速,因而锅炉及辅机磨损加剧。掺烧给锅炉稳然带来巨大压力,部分低热值劣质煤着火比较困难,燃烧不稳定,易灭火;部分劣质煤煤质变黏,经常出现原煤仓堵塞、给煤机不下煤的情况,给制粉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隐患。掺烧带来锅炉腐蚀问题,煤质含硫比较大时,容易引起水冷壁高温腐蚀,以及锅炉尾部烟道、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处的低温腐蚀,造成锅炉爆管,影响锅炉安全运行。易引起锅炉除灰除渣系统事故燃煤发热量降低,会导致锅炉排灰量增大,捞渣机
2、内渣量增大。1.2 掺烧带来的经济性问题。掺烧褐煤导致总煤量增大,总烟气流量大幅增加,一次风率升高明显,燃烧推迟致使减温水量增大,排烟温度上升约5。(:,锅炉效率下降。虽然通过燃烧器改造、空预器换热元件改造等方式可以减少再热器减温水的用量、加强对排烟温度的控制,但褐煤入炉后的热惯性较大,会引起汽温大幅度波动。且随着褐煤掺烧比例的加大,这种惯性也随之加大,锅炉效率1各有所下降。掺烧劣质煤后,燃烧工况恶化,排烟温度升高,排烟热损失增加;燃尽性能差,飞灰、炉渣可燃物升高;石子煤内夹粉现象严重,石子煤量大幅增加;磨煤机、一次风机等辅机耗电率上升;再热器减温水量大,使机组的循环效率降低;煤质变差锅炉燃油
3、量增加;影响机组协调自动反应,不利于AGC及两个细则考核;受热面磨损、制粉系统磨损,检修成本大幅提高。根据掺烧比例、褐煤水分及具体炉型不同,影响发电煤耗上升普遍在1%2%之间,例如国电某600MW公司通过试验,在600MW掺烧两仓褐煤时锅炉效率降低了0.79个百分点影响供电煤耗2.45gkWh;厂用电率同比升高了0.37个百分点,影响供电煤耗L15gkWh0共计影响供电煤耗1.16个百分点,即影响供电煤耗3.6gkWho水分对煤耗实际还存在隐性影响。国家现行计算标准采用低位热值,原煤水分对锅炉效率的影响未得到体现,也没有引起发电企业的充分关注。虽然计算发电煤耗不受原煤水分影响,但烟气中的水分将
4、汽化潜热(2512kJkg)带走,这部分热量也是原煤提供的有效能。一般认为水分每升高1%,实际发电标准煤耗约升高0.13%,约为04gkWh.1.3 合理配煤掺烧应对措施:(1)根据燃用煤质灰熔点的高低,通过试验确定适当的掺烧比例,以及掺烧方式(如分磨掺烧、煤场掺配炉内混烧);将低熔点煤质布置在燃烧系统下部,可有效减轻结焦情况的发生;(2)通过试验,依据燃用煤质挥发份、灰熔点的高低,设置合理的一次风风速。(3)通过试验,依据受热面参数的变化,合理的调整二次风配风方式,保持燃烧器区域适当的运行氧量和二次风刚性。(4)通过试验,制定煤粉细度随静叶挡板开度和动态分离器转速的变化曲线,依据煤质挥发份、
5、灰熔点的高低,合理的选取煤粉细度。(5)燃用低熔点煤质时,磨煤机组合尽量采用下层燃烧器,并根据煤质的掺烧比较,采取燃烧器断层或降低部分燃烧器出力,以降低燃烧器区域的热负荷;合理的控制燃烧器摆角角度,防止火焰中心偏高或偏低;(6)核算未燃带的面积,并根据实际燃用情况,优化未燃带的铺设;(7)通过试验,依据燃用煤质挥发份、灰熔点的高低,煤粉细度的控制,合理的选取旋流燃烧器的旋流强度;(8)优化吹灰方式,尽量做到按需吹灰。2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运行控制2.1 汽温偏差形成原因。国电集团某600MW机组,2010年2011年期间,汽温偏差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汽温偏差严重时,锅炉450MW
6、以上负荷运行,在A侧有减温水而B侧没有的情况下,A侧汽温达到57CzB侧仅490530oCz两侧偏差达4181,过热器出口母管汽温仅530550C,低于设计值2040。&2013年9月,现场检查了解,通过多年的燃烧调整摸索,汽温偏差问题较投产初期有较大程度改善,出现汽温偏差的几率有所降低,偏差程度也有所缓解,但是汽温偏差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分析认为,引起对冲锅炉汽温偏差的主要原因是锅炉燃烧偏差引起的。根据经验,煤种热值偏低,总煤量较大时,磨煤机出口5根粉管的煤粉浓度会出现较大偏差,同时煤粉燃烧所需的氧量分布也难以达到平衡,易引起燃烧热负荷偏差,从而影响锅炉汽温偏差。2.2 汽温偏差处理措施2.2
7、.1 运行调整:(1)重视运行调整总结,摸索偏差调整规律,是解决燃烧偏差的主要方向。当出现较大的汽温偏差时,注意及时保存运行工况参数,为分析总结调整经验提供参考。(2)当出现主汽温偏差时,可在水冷壁不超温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分离器出口过热度,以提高两侧出口蒸汽温度,再通过过热减温水降低汽温偏高侧的汽温,以此来缩小汽温偏差。(3)在DCS系统增加各段受热面蒸汽温升、烟气温降和AB侧偏差的监视画面,以便于在锅炉出现偏差时,为运行人员燃烧调整提供有效的监视手段(4)不同的磨煤机组合也对偏差有较大的影响,运行人员应注意摸索不同磨煤机启停对锅炉燃烧的影响,包括对汽温偏差、烟温偏差、水冷壁左右侧壁温偏差的影
8、响。(5)开展燃烧调整试验,特别是对一次风速进行热态调平和制粉系统调整,测量各种工况(不同负荷、不同煤种等)煤粉浓度偏差,优化调整二次风方式,为调整提供依据;燃烧调整时测量各层燃烧区域温度的偏差,为燃烧调整提供依据。(6)加强配煤掺烧工作,在机组高负荷时,尽量燃用高热值煤种,降低总煤量,缓解设备压力,改善锅炉燃烧工况。(7)出现偏差时,及时通过燃尽风两侧风量的偏差调整,总结燃尽风对汽温偏差调整的影响。(8)某一制粉系统长期运行,导致该燃烧器附近容易结焦,该区域基本上无吹灰器。此时通过制粉系统的启停来改变此区域燃烧情况及燃烧器的壁温,强迫掉焦,可对汽温偏差有一定的改善。(9)根据相关经验,可根据
9、偏温情况,进行制粉系统切换,对调整汽温偏差有一定的效果。(10)高负荷高煤量时,易造成部分区域缺氧,需尽可能多的进行燃烧调整,合理控制氧量,保证炉内不会缺氧燃烧,从而防止或缓解燃烧偏差的产生。2.2.2 检修技改:(1)在锅炉尾部烟道加装适量的烟温测点、一氧化碳测点,为分析汽温偏差提供有利条件,可借鉴同类型机组,在末再后烟道开始,逐级增加烟温测点。(2)对制粉系统进行系统检查与调整,包括进行一次风速热态标定与调平,磨煤机出口折向挡板检查,磨煤机出口一次风缩孔磨损、卡涩情况检查更换、开度核对,通过制粉系统优化,消除制粉系统对燃烧偏差的不利影响。(3)水冷壁壁温测点检查,特别是超温测点的检查,确保
10、水冷壁金属无过热老化的情况,防止超温造成的水冷壁爆管。(4)二次风小风门、旋流装置的检查,挡板定位检查,以及二次风箱积灰检查,若积灰严重,可考虑增加二次风箱吹灰装置,另外需检查燃烧器烧、磨损及结焦情况,为燃烧调整提供有利条件。(5)部分同类型机组锅炉安装有动态分离器,可进行调研,研究动态分离器对消除汽温偏差的效果及作用。3氧化皮问题及锅炉受热面壁温控制3.1 氧化皮生成及剥落机理。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超临界机组高温腐蚀及氧化皮的生成机理如下:(1途属的氧化是通过氧离子的扩散来进行的,若生成的氧化膜牢固,氧化过程就会减弱,金属就得到了保护。(2)管壁温度对氧化的作用。管壁温度在570。C以下时
11、生成的氧化膜是由Fe2O3和Fe3O4组成,Fe2O3和Fe3O4都比较致密(尤其是Fe3O4),因而可以保护钢材被进一步氧化。当管壁温度超过570。C时,氧化膜由Fe2O3.Fe3O4xFeO三层组成(FeO在最内层),其厚度比约为1:10:100,即氧化皮主要是由FeO组成,因FeO不致密,因此破坏了整个氧化膜的稳定性,这样氧化过程得以继续。(3)当温度超过450。C时,由于热应力等因素的作用,生成的Fe3O4不能形成致密的保护膜,使水蒸汽和铁不断发生反应。当汽水温度超过570。(:时,反应生成物为FeO,反应速度更快。(4)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并非由水汽中的溶解氧和铁反应形成的,而是由水汽本
12、身的氧分子氧化表面的铁所形成的。氧化皮的产生与给水中溶解氧的控制关系不大,其产生是必然的,氧化皮的生长速度与温度和时间有关。(5)氧化皮的剥离有两个主要条件:其一是氧化层达到一定厚度;其二是温度变化幅度大、速度快、频度大。由于母材与氧化层之间热胀系数的差异,当垢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在温度发生变化尤其是发生反复或剧烈的变化时,氧化皮很容易从金属本体剥离。在机组启停过程中,管子的温度变化幅度是最大的,管内的氧化皮也最容易剥落。加之在启动初期蒸汽流量较小,不能迅速班各剥落下来的氧化皮带走,大流量时,已经在管径较小的弯头处形成堵塞就会产生超温。所以氧化皮堵塞造成爆管大多发生在机组启动后的短时间内。3.2
13、 某600MW机组超温氧化皮爆管案例。2012年2月国电某600MW机组氧化皮爆管事故,此次末级过热器的爆管,爆管和超温的数量较多,有4根爆管,6根过热,爆管位置在末过带夹持管的管子的进口段T91材质处。现场通过检查,爆破管子未查到异物。对夹持管进行射线检查,发现几个弯管内有类似氧化皮堆积的影像,其中第1屏的第13号管夹持管内堆积氧化皮影像几乎充满管子。现场诊断后,为防止以后运行中发生类似事件,给出的建议如下:(1)锅炉启动阶段:a.通过控制燃料投入速率,严格控制锅炉升压、升温速率。b.80-100MW负荷以下,尽量不投减温水。减温水的使用应以一级初调、二级微调为原则。C,高、低压旁路尽可能开
14、大,使过热器、再热器保持较大的通流量;汽机冲转前可以适当提高蒸汽参数,利用高、低压旁路对过、再热器进行冲洗;冲洗时可以将旁路开大关小若干次,以提高冲洗效果,但应注意控制好分离器水位。d.严格监视锅炉过、再热器各部分的壁温及其变化趋势,发现有超温现象应及时调整运行方式。若调整无效时,在汽机冲转前可以用开大关小旁路的办法进行冲洗。在并网后应停止升负荷,可以用负荷较大变动的办法进行冲洗。e.进行上述调整和处理后,过、再热器壁温仍不能恢复正常,应考虑停止锅炉运行,避免发生爆管事故增加检修工作量。停炉后应查明超温原Sof.本次启动,负荷和主、再汽温宜按阶段缓慢提升。(2)锅炉正常运行阶段:a.严格控制过
15、、再热器壁温不超温,在保证额定主、再汽温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壁温运行。b及时调整燃烧,控制热负荷沿炉膛横向的均衡性,防止两侧壁温偏差过大,降低壁温峰值,减缓高温蒸汽氧化。C,磨煤机合理组合,防止粉管煤粉浓度差异的叠加,造成锅炉局部热负荷过高。d.控制较小的煤粉细度,合理调整燃烧器的旋流强度,尽量降低火焰中心,防止过、再热器超温。e.及时和合理吹灰,防止烟温过高使过、再热器壁温升高,防止吹灰造成高温受热面壁温剧变导致氧化皮剥落。(3)锅炉停炉冷却:a.锅炉停炉一般应按滑参数方式进行。b锅炉停炉后无特殊抢修任务,应闷炉以减缓受热面降温速度。C.正常检修应严格按照运行规程进行通风冷却。若抢修,则必须制定
16、严格的冷却措施。(4)锅炉检修阶段:a.定期检修时,应对过、再热器容易沉积氧化皮的部位进行检查和清理。并建立氧化皮沉积记录档案,分析氧化皮生成与脱落的规律。b若有临修机会,应有重点的对氧化皮进行抽检。(5)其它:a.现有过、再热器壁温测点太少,不能满足安全、经济运行要求,应适当增加壁温测点数量。壁温测点的加装部位要有代表性,应选择每屏壁温最高和次高点,其他位置适当增加测点。壁温测点的绝热块要单独保温,防止测量值偏低。测点的位置、编号和DCS或SIS画面确保一致。b.有条件情况下,建议加装壁温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PSSS)o它对指导运行燃烧调整,防止超温,减缓高温蒸汽氧化等有较好的作用。C.建议更换4根爆破、6根过热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