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讨发言:打造地方社会治理“一核三治”的模式(州委书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治理研讨发言:打造地方社会治理“一核三治”的模式(州委书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以及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地方社会治理逐步实现从粗放到精细、应急到常态、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地方社会治理“一核三治”*模式初步形成,全州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一、党建引领,熔铸治理之魂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围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实施“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和“构建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两个重点党建项目,基层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州辖一市三县全部进入农牧区基层组织示范
2、市(县)行列。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不合格党员,全面构建“大党建”格局和“党建+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建强建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任务较重的部分乡镇、村社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专项治理工作,形成了较强的示范效应,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向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州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引领、服务管理为核心的“大党建”格局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协调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能力,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才能
3、彻底夯实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真正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成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二、依法治理,筑牢治理之本完善地方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加快*自治州基层社会治理条例立法进程。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速,司法改革成效斐然,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法律“七进”,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群众依法维权已经成为常态。强力推进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抓牢城乡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两个重点,建成了一站式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转和实战化应用走在了全省前列。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
4、合,“网格化+信息化”的智治型社会治理领跑全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抢抓舆论主动、严管舆论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干预行政司法村务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绝陈规陋习,匡正了社会风气。建立矛盾纠纷化解“三区”分类管理等工作机制,推广“两法+特邀”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社会大局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重拳治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州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依法严厉打击一切分裂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的实践证明,只有高举法治大旗,才能打好主动仗、整体仗、进攻仗,才能牢牢掌控地方治理主动权。三、强化德治,滋养治理之源广泛开展习近平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的理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设立乡镇村社舆情信息中心,净化网络空间,守牢网络安全底线。组建红旗宣讲团和马背宣讲队,推动“爱国、感恩、团结、法治”教育常态化、全覆盖,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统筹推进扶贫扶智、移风易俗,打造精神高地,培育乡风文明。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挖掘和运用孝老爱亲等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做好与时代精神的衔接与转化。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表彰先进、选树典型,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正能量不断上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围绕健全机制
6、、教育引导、拓展载体、加快发展、促进和谐抓创建,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打造精神高地、培育乡风文明是凝聚人心、彻底扭转社会风气的根本举措。*州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以德育人、化风成俗、崇尚文明,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地方治理的思想基础。四、突出自治,夯实治理之基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务监督机制,村(居)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7、,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增强针对性和执行力。探索依靠群众维护稳定机制,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增强社会治理合力。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等民主协商活动。积极构建社会协同治理体制,重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提供社会化服务。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等方式,为更多有能力的社会公众搭建参与平台。积极探索基层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相互融合,整合多种服务管理功能于一身,城乡综合便民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是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的必由之路。*州创新手段、进一步健全充满活
8、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自治机制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体现的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党的*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正是在善治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显著特征与优势。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利益维护者和根本依靠。老百
9、姓习惯于有事找政府,政府也向来积极“有为”,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设计制度、维护秩序、伸张正义、促进和谐等方面,政府都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但主导不代表“独导”,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其他组织及民众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政府权力边界,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活力的关系,对于善治而言至关重要。由“管”到“治”,根本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管”,强调的是通过权力管控约束的行为,对应的是权力集中;“治”,强调的是共同参与、多管齐下、寻求解决,对应的是共建共享。由“管”到“治”,体现了质的飞跃和提
10、升,带来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理念的转变。在人们的思维里,传统模式下的社会管理主要就是政府的事,甚至认为政府包揽一切,而政府以外的其他元素都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新的治理模式下,除了政府以外,市场、社会、个人等其他元素都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行多方共同支配,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得过去政府“一家”无力办好、无法办好的事情得以办得更好。这一理念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认识,也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角色的转变。过去人们常常认为政府在前、市场和社会在后,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习惯于“我”唱主角、以“我”为主,“我”大“你”小、“我”尊“你”卑,“管控”色彩浓厚。新的体制
11、机制下,政府与市场、社会根据不同分工各自履行相应的职责。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转变角色、摆正位置,充分尊重市场和社会的重要地位,坚决避免大包大揽,而是找准自身定位,在落实政策、宣传引导、优化服务、提供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手段的转变。“管理”模式下的政府有着绝对的权威,采取的是单一的行政命令式手段,不管在政策制定或决策作出前对市场、社会等其他方面因素考虑得是否完全周到,通常执行的刚性都较强,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而“治理”模式下,更多采取的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同时强调综合施策,发挥协同合力,而不是仅仅采取单一、孤立的手段进行。机制的转变。“管理”采取的是垂直化的形态,实行的是自上而下
12、的工作机制,从而产生了“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等各类行为特征。而“治理”采取的是扁平化的形态,强调的是重心下移,由传统的政府管控变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对话沟通、协商互动的工作机制,进而从多个维度出发,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有效治理。社会协同,走向善治聚焦社会治理这个大课题,需要从制度体系出发,洞察科学治理大逻辑、把握现代治理大方向、构建多元共治大格局,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职责,发挥社会各方协调联动效应,从而不断走向善治的道路。要突出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
13、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多元主体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市场、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构成的治理格局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国家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核心,所有活动主体所
14、开展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围绕人的要素来进行,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宣传发动,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引导鼓励广大群众通过民主自治、协商调节、社会监督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等方面关系,廓清政府的职能边界,坚持能交给市场办的不交给政府办、能交给社会办的不交给市场办,让政府以外的职能权限合理回归,变政府一家单打独斗为政府、市场、社会和个
15、人等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效能。要深刻认识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推动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广大社会组织联系群众广、涉及领域多、中介作用强等优势,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现代社会组织,让各类基金会、团体、协会、巡逻队等在参与脱贫攻坚、服务保障民生、组织社会活动、调处社会纠纷、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政策引领、基地孵化、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等方式,加快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社会公益、邻里互助、慈善募捐等一系列活动,丰
16、富拓宽治理方式。要坚持“三社联动”,发挥叠加效应,实现力量聚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改革创新的治理手段。面对当前社会治理的综合形势和复杂环境,将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运用到现代治理工作中,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成效。要强化科技支撑力量,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坚持“互联网+社会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广泛融入*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快速便捷、信息互通、精准高效。比如,政府在推行政务服务过程中,要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一网、一门、一次”办理;在落实城乡低保、养老、救助等各类政策时,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要实行资源整合、即时共享,积极推行“一证通”,让老百姓通过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各类业务;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要大力构建居家机构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在日间照料、康复医疗、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生活环境等各方面提供智能化服务,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