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发展现状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6家、专用车生产企业1家,涵盖了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全品类汽车产品。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为4.3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企业10多家,相关产品技术均处于国内前列,新能源动力电池出货量约100GWho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大力推进
2、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以三大核心部件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动力电池方面,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驱动电机方面,10万套/年新能源电机新建生产线、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电控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方面,实现电制动、电空调、电动转向等本地化配套。1 .整车企业。乘用车基地建成投产,达纲产能20万辆,主要产品为新能源与传统燃油汽车,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4.5万辆。2022年新能源客车产销1.5万辆。2 .三电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方面,时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全球领先,2022年动力电池出货量100GWk动力电池生产企
3、业产能加速释放。前驱体和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新材料、隔膜新材料,高新材料电解液等配套项目发展情况良好。驱动电机和电控方面,驱动电机产销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电机生产企业正加快转型生产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3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纯电动巴士、自动驾驶纯电动配送车,自动驾驶纯电动微循环公交均已实现小规模推广应用。智能驾驶新能源环卫车已在多地开展示范运营。4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方面具有一定技术储备,在氢气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开发多款氢燃料电池客车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前列。通过海外并购和自主研发,基本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空气压缩机、循环泵及加氢站设备等产品
4、研发技术,电机初步拥有涵盖电堆、膜电极、系统集成等研发制造技术,正加快推进相关项目产业化。丰富的氢气资源不仅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和规模化应用提供保障,未来还可利用港口将富余的氢气对外运输,将城市打造成为清洁能源制氢基地。5 .其他配套。装备制造方面,拥有锂离子动力电池检测设备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汽车车身公司汽车智能装备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白车身焊装生产线的研发、生产与服务等。轻量化材料方面,碳纤维、铝合金、镁合金等车身轻量化新材料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充(换)电设备方面,充(换)电设备实现规模化应用。加氢设施方面,正在积极建设加氢设施。(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新能源整车实力不够强。目其他新
5、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销规模相对较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所发挥的整车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效应不够明显。2 .汽车全产业链尚存短板。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较低,现有零部件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电子电器、电机和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从省外采购,新能源汽车综合成本相对较高。3 .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除研发投入水平和铝新能的研发创新能力领先同行业水平外,省内其他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基本处于或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体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迭代速度较慢。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集成和研发设计能力不强;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创新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新一代电驱桥、轮毂电
6、机、分布式电驱动系统以及碳化硅控制器等研发水平不高;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创新领域,仅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关键产品、材料等基本空白。4 .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及新兴领域跨学科的高级管理人才、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日益紧缺。此外,随着生产环节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技术工人需求也不断增加。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已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发展趋势1.新能源汽车长期向好发展趋势不变。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渗透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新能源汽车消
7、费提供巨大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止匕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长期向好。2 .融合开放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特征。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相互赋能、协同发
8、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3 .新能源汽车由政策扶持逐步转向市场主导。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等扶持政策的逐步取消,以及新能源汽车产品日益丰富、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转向由公共领域示范带动、消费者自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行模式。4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更加凸显。坚持新能源汽车技术自主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需求进一步凸显,特别是新一代动力电池、新型驱动系统、高算力芯片、高功率驱动、高性能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燃料电
9、池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顺应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趋势,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核心技术创新动力,强化关键零部件基础配套能力,提升整车综合竞争实力,把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现代化产业链,构建新能源汽车与新型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数字技术、绿色能源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
10、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品向中高端转型。2 .坚持产业融合。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清洁能源、智慧交通、信息科技等多产业协同深度融合,推动技术研发、标准法规制定、商业应用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纵向贯通,突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优势。3 .坚持内外循环。统筹推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拓展自主品牌全球市场,共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集群。4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
11、挥民营经济优势,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质量监管、基础设施等方面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三)愿景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做大,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25万辆,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新能源动力和储能电池产能超过350GWh,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率居全国前列;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产业链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
12、体系。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5%以上,初步形成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布局。基础设施服务更加智慧高效,形成完善的整车-零部件.材料-基础设施-能源-通信-服务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技术研发布局完整性、自主化程度明显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轻量化材料、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智能网联国内领先。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突破,L3级别(第三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广泛应用和规模量产,新车渗透率达到55%以上,智能网联汽
13、车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突破。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集成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车实现产业化;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实现量化推广。=,重点任务(一)壮大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1.新能源整车。围绕新能源汽车需求,重点开发整车电控技术、整车匹配技术、驱动电机及系统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车载充电技术、电空调技术、电转向技术、电制动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车用发动机技术、动力耦合技术、自动变速箱技术等。做大乘用车、做优客车、做精专用车。支持乘用车基地扩大新能源乘用车产销规模,加快布
14、局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基地;支持做优做强新能源客车,拓展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创新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支持汽车研发生产新能源货车及专用车底盘产品。支持汽车工业园加快建设,支持打造新能源专用车之城,建设级新能源汽车质控中心。2 .三电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巩固正负极材料产业优势,全力突破隔膜材料、电解质产业化瓶颈。加快补齐电池电芯短板,支持万向一二三、瑞浦能源、微宏动力等电池企业做大做优,积极引育一批电池企业,提高电池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动力电池模组封装和系统集成能力,做优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硬件开发和软件匹配自主可控。支持电池材料、电池电芯、整车制造企业开展上下游
15、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升电池产业链国内竞争力。依托产业集中区,延伸发展锂电产业链条,打造国内领先的锂电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培育和壮大与新能源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六大关键主材以及结构件(壳体)等关键配套产业链。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系统,利用稀土永磁材料优势发展车用永磁电机产业。支持企业发展轻量化汽车零部件。支持发展车用石墨烯、稀土永磁等新材料。支持相关地市依托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培育和壮大零部件配套产业。3 .智能网联汽车。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以整车企业需求为牵引,突出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数字化转型、零部件价值的数字化迁移与整零关系的数字化重
16、塑,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支持省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他科技型企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推动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打造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及应用生态。加快车用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提高产业化应用水平。4 .氢燃料电池汽车。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和氢气资源禀赋,延伸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培育和壮大氢能供给体系。大力研发低成本、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储运、车载储氢等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重点开展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储氢罐、循环泵等关键技术攻关,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加氢装备制造,推动储氢瓶阀设备材料研发。支持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生产企业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支持企业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