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建议(202206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建议(20220613).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建议一直以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各类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会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一、存在问题我市目前残疾人总数为53万,占全市总人口772.66万的6.86%,按一户残疾人家庭3人计算,对扶残、助残、惠残有需求的人口达到150万人左右,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0%o面对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新形势下扶残助残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1 .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和提高。从政府层面看,还有一些部
2、门一些人没有把扶残助残当作党和政府一种必然的责任担当,或者说把这种责任担当仅仅看作是残联和民政部门的事。从社会层面看,扶残助残往往表现为社会力量对残疾群体的一种临时性、自发性的扶助和关爱,而不是不同群体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持续作为和共同行动下的常态化文明实践。2 .一些政府部门在平时工作中对严格依法依规履行扶残助残法定职责和义务的自觉性、主动性、持续性有待改善和提高。比如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国务院令第622号)等法律法规都对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非常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但是,我市一些部门没有认真贯彻和执行、不切实监督和整改,一些重要的场所和设施没有无障碍设置或虽有而
3、不达标一一这导致许多重度残疾人因出门不便而出不了家门,融入社会的愿望不能实现。对一些具体、明确的扶残助残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要求,一些部门见上面督查就动一动、办一办,或只作表态、只作承诺而不真办、不办实。不能自觉地从依法行政角度去执行的人,更不可能从文明实践的角度去扶残助残了。3 .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对扶残助残先进事迹的宣传氛围和传播力度尚有待加强。这些宣传并非没有,但一般都是处于比较零星的、孤立的、偶尔的状态,缺少比较集中、系统、持续性的安排,这导致扶残助残风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比重不足、引导力量不强。二、建议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残联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以营造扶残助残文明社会氛围为重点,坚持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1.建议市级层面就实施意见在我市的贯彻落实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和部署;同时建议市残工委组成单位和实施意见所列明的责任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就实施意见在各自部门的贯彻落实列出任务清单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由扎口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办、考核。4 .建议由组织、人社、国资等部门牵头,以安排残疾人上岗工作为重点,部署并检查督办我市执行机关、
5、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情况;建议民政、教育部门提高对残疾大学生的资助标准,加大对优秀残疾大学生的奖励力度,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持续输送高素质的残疾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5 .建议由住建部门牵头,对我市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建设情况对标国务院令第722号和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一次摸底统计,应建未建的和虽建而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同时,对新申请的建设项目中无障碍设施内容在图纸审批和竣工验收环节严格把关,对未执行标准者和监理失责者建立残联组织参与监督下的责任追究机制:建议公安交警部门着手城区主要交通路口的无障碍信号设施建设,方便视力残疾人出行;建议南通电视台和各区县电视台在新闻类节
6、目增加手语功能,方便听力障碍者观看。6 .建议宣传部门,在本地评选或向上推荐各类道德楷模、最美家庭、先进典型工作中,将残疾人自强标兵、优秀残疾人家庭和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及个人纳入考察、筛选和推荐范围,并让设置一定配比成为惯例。7 .建议各新闻媒体开设有关残疾人、残疾人事业宣传专栏,加大扶残助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为讲好残疾人故事、扶残助残文明实践行动,提供更多的舆论宣传阵地。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残疾人的残疾是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二因此,这种代价不应由残疾人个体独自承受,而应由社会共同承担、由政府代为履行。另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平均每人有8年、11.5%的生命是在残疾中度过的。可见,关心、帮助、扶持残疾人,因为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需求,也理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我们如实施意见所要求的那样,“全面部署,广泛动员”“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扶残助残行动的工作指导,推动扶残助残不断呈现新气象,不断显现新成效,不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