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核算的原则.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假设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会计核算的具体原则和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十三项。这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的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发挥指导作用。L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一原则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会计记录应当真实可靠。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记录
2、各项经济业务时,应当认真地审核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于记载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或更正。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应实事求是,真实地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2)计算应正确无误。这是指在账务处理过程中,所记录的账户、登入的账户应当无误,数字计算应正确,保证账证、账账、账表相符。(3)会计报告的反映应是真实完整的。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和反映的真实性,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交的会计报告,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故意地歪曲,或者只报喜不报忧,这些都是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3、要求的。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于是,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例如,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如果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并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则销售实
4、现,应当确认收入;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或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即使企业已将商品交付购货方,销售也没有实现,不应当确认收入。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作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3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各种经济决策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应能够满足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具体决策需要。因此,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使用价值的重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不能仅仅局限于客观性(真实可靠)的要求,它还
5、必须具有实际效用。不相关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J在我国,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信息来源。会计核算首先应向国家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等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同外部的联系必将越来越广泛。企业除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信息外,还需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他们决策所需的信息。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将日趋重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相关性原则作为
6、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之一。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必须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要具备相关性,它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等特征。4 .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一贯性原则是指每个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当相同。这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有多种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如果存货计价的方法、折旧的方法和程序各期不同,则必然会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使会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前后期不
7、致,缺乏可比性。这样,就会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误解,错将会计方法改变的影响当作企业正常情况或经营成果的实际变动,导致决策失误。当然,一贯性原则并不是说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永远不会变动。若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提供更正确、有用的信息,确实需要调整会计方法和程序时,则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将变动情况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说明。正如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三条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与可比性原则不同,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的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
8、程序,便于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适当的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核算。5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这样,不同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当然,可比性原则也并不是要求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
9、和程序等完全一致,但至少其会计报表的编报应基本一致。不同行业企业,也都应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6 .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这一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收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
10、求。7 .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按照这一原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各种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易懂。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应用通俗的文字加以表达,以便于理解、检查和利用;会计报表中不能说明的资料或信息要在表下作简要的注释,会计报表所用的术语要便于理解,避免产生误解,便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阅读、分析和运用。8 .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在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时,应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转移作为记账基础,
11、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9 .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确认。配比原则是指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取得收入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合,进行比较,以确定企业本期的经营成果。配比原则认为,企业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相互关联,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为了正确地确定本期的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J在同会计期
12、间内登记入账。会计上的应计和递延账务处理程序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原则基础上的。新制度所采用的制造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配比原则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考虑。10 .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长期以来,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计价基础都是采用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或原始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交易成本,可以验证,而且较之其他计量属性(如现行重置成本)更可信。但是,在物价变动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也存在资产不实、虚增盈利等缺陷。因此,世界上通货膨胀严重的国家,部
13、分地采用了通货膨胀会计的一些处理方法,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但在绝大多数国家仍然坚持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我国目前也是如此。但是,当企业存货价值发生较大变化时,也应以会计报表附注等形式补充列示。11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J收益性支出在发生时即记作当期的费用,从当期收入中即可得到补偿;而资本性支出在发生时应作为资产,在以后效益所及的各个会计年度分期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并从效益
14、所及的各期收入中得到补偿。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分清这两种性质不同支出的界限。否则,若把资本性支出记为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的价值和当期的收益,而夸大以后各期的收益;反之,若把收益性支出错记为资本性支出,则会高估资产的价值和当期的收益,而虚减以后各期的收益。当然,对于那些数额较小,或单位价值较低的资本性支出,虽然其支出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但为了简化核算程序,也可以将其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如采用一次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的价值等。12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它实际上是会计对市场经济中
15、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一种必然反映。它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存在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时,应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方法,使会计核算得出的经营成果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概括地讲,要考虑一切可能的损失,不要高估任何可能的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存在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为了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和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J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谨慎性原则较难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中,有限度地采用了谨慎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允许计提坏账准备,特殊行业经财政部批准可采用
16、加速折旧法等。13 .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根据这一原则,在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中既要全面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全部会计事项,同时,又应突出重点。具体地说,重要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能遗漏;次要的经济业务可适当地简化归并处理。这样,既可全面反映、保证会计信息的效用,又可节约会计核算的费用。这里应注意,确定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依据并不是会计处理的难易与否,而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的大小。为此,可从经济业务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般来说,数量金额的大小是判断其重要与否的直接因素,不过它又有相对性。如相同金额的同一经济业务,对大企业而言,可能由于其影响微不足道而作为不重要项目处理,但对小企业而言,它则可能直接影响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