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林权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活林权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盘活林权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林农和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探索出“立体开发、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高效示范”的“万亩林亿元钱”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亿元,比年林改前增长2.5倍;农民林业人均纯收入达元。主要做法是:一、确权到户,吃上“定心丸”县于年进行林权改革,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共倾发集体林权证面积79.8万亩,确权到户7.93万户,确权到户率达98%,让林农吃了“定心丸”,也为盘活林权,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规范、解决林权管理、评估、抵押、流转等
2、面临的新问题,县上建立了以林业、农业、政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林权仲裁、林权评估、林权抵押、林权流转中心,近几年已仲裁处理林业纠纷28件,林权评估326宗,抵押贷款亿元。二 .创新模式,林农得实惠从整合资金、科技支撑、对外合作、品牌创建入手,大力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林权入股,兜底分红。引导农民以自己的林地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把土地资源变为资本,林权变为股权,农民成为股东,提高林地的产出效益,实现经营带动主体和林农“双赢二省级示范合作社美林业发展竹林、花椒基地32万亩,带动基地2560户农户林权入股,产品投产前每年保底农户
3、收益300元而,投产后与农户实行“五五”分成,同时解决了合作林地涉及的2560户农户的就近就业。二是村企共建,二次返利。充分利用坡耕地、荒坡地等闲置土地,采取村企共建模式,形成村企联动体,带动农户建立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省级龙头企业盛园食品公司与村集体合作,无偿为农户提供花椒种苗和种植技术,建立花椒基地Ll万亩,实现订单保护价收购,销售价超出一定范围后,超出部分按5:5的比例与定单户再次分成,让林农得到更多实惠。三是专业托管,利益共享。针对全县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实际,由合作社组织专业管护人员,开展竹林专业管护与采伐,各专合社按照企业收购价收购,抵扣采伐工资等相关费用后与农户进行结算,每亩年产出量比
4、单个家庭经营提高08吨,净收益增加元。目前,全县已发展托管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124个,托管面积达18.9万亩。四是招标拍卖,放活经营。对原集体经营的7.7万亩低效益林地,通过依法招标拍卖方式,拍卖经营权面积5.6万亩,由经营大户自主开发,效益比集体经营提高了2.5倍,切实解决了集体林地经营吃“大锅饭”问题。三、综合开发,闲地挣大钱围绕森林经营,培育农民专合社、家庭林场、森林人家、生态会所等新型主体388个,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竹萩.药材、林下养鸡、绿化种苗、休闲旅游等林业新业态,提高了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年全县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片3.9万亩。一是盘活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万亩楠竹空闲
5、面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竹蔚、药材、森林食品,林下苗圃,林下种植面积达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亿元。通过林下种植模式的植入,林地效益明显提升,探索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高效示范、立体开发增收模式。二是用活林地空间,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地空间,采取“六方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猪、林下养羊等模式,林下养殖面积达万亩,实现产值亿元。三是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整合蜀南竹海、西部竹石林、七洞沟、佛来山、百里育江等景区,突出错位发展,打造生态旅游环线。年生态旅游达到万人次,产值达到亿元,景区森林人家340家,旅游区从业人员3400余人,带动当地林农人均增收万元。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
6、再造一个大竹海的目标,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现代林业“万亩林亿元钱”增收模式,提升示范效果,扩大产业规模。力争到年,改造低产竹林30万亩,再造桢楠1000万株,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林下种植、养殖10万亩;建成1平方公里的竹食品产业园区、2平方公里的竹型材加工园区,实现林业产值亿元以上,全力打造西南竹制品加工集散地和百亿元生态产业基地。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大抓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一、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主我县坚持把“918”暴雨洪灾
7、灾后重建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变灾后恢复重建为提升性重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推行“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主管,一个群众工作组负责”的群众工作法,将全县60个乡镇分为10个片区,由一名县委常委挂包一个片区,一个县级领导牵头负责1-2个乡镇新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真正把领导责任落到实处;整合县级部门“挂包帮”力量,发挥职能部门技术、人才和项目优势,择优选派机关干部、技术人员1266名,组建120个部门联手帮扶工作组,蹲点帮扶指导198个重点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村社及农户无法自行解决的各种难题;坚持“方案
8、民定、工程民建、资金民审.养护民管”,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领导牵头负责、部门联手帮扶.干群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坚持“崇尚实干.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建立在一线发现干部、使用干部、检验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近3年来,表彰奖励部门联手帮扶下派干部300余名,其中提拔重用73名、纳入后备干部培养126名,有效激发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苦干实干的工作热情。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在新村建设中,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导向作用,通过科学规划、试点示范,政策激励,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形成多方投资、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我们主要创新了三种资金投入机制:一是推行项目竞争评定。坚持“资金跟
9、着项目走”,采取“自下而上、群众自愿、竞争安排、先建后补”的方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向所在乡镇提出申请。各乡镇组织相关人员实地勘定,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新村基础设施项目,形成科学规划后向上申报,并提出推荐意见。县上成立评审委员会,通过竞争陈述、现场提问,评委打分等形式,确定上级补助和本级财政资金安排,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通过业主投入一部分,村(社区)自筹一部分,经县建设指导组组织验收合格后,政府按一定比例补助一部分,激励业主参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热情。采取公开拍卖新村路桥和重要基础设施冠名权的方式,特
10、别是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参与拍卖,引导社会投入,破解资金难题。近3年,全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亿元,通过公开拍卖冠名权的方式筹集资金近万元。三是激励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办法,坚持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激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的激情。充分发挥北京,广州,重庆支乡协会平台作用,积极动员在外乡友捐资修建新村基础设施。近3年来,县本级安排资金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亿元、接受乡友捐资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亿元。三 .大力改善新村基础设施在改善新村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县更加注重生产条
11、件的改善。近3年来,全县建成新村聚居点322个、改造提升旧村落695个,配套新建改造县乡道路1308公里、新村联网路和入户路1704公里,所有乡镇和新村聚居点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村.社全部通公路,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座,新建微型水利1125处,渠系配套建设832千米,整治山坪塘445,改造机电提灌78处,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025万立方米,带动新村聚居点配套建成现代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22个,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100万亩。建成乡镇集中供水工程129处,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新村污水处理站11个,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新村垃圾中转站5个,新村聚居点供水、供电、通信、广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县563个村(社区)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代办点,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村(社区工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我县创新推行协会管护机制,由国家投入和农民自筹解决建设资金来源,受益村(社区)负责建设,县级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项目建成后,将基础设施项目的产权、管理权、使用权移交乡(镇)专业管护协会,协会向受益群众收取服务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由协会同村(社区)及村民议事小组协商确定,有效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形成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担的滚动发展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