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1消能减震技术1.1技术内容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在风或小震作用时,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连接支撑和其他连接构件等组成。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滞流体阻尼器、粘
2、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墙、粘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1. 2技术指标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297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
3、(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的规定。1.3适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2建筑隔震技术2.1 技术内容基础隔震系统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铅阻尼器、油阻尼器、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隔震和耗能元件,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将建筑物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
4、地震的主频带范围,使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耦连关系,同时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特性,消耗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小,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性。目前除基础隔震外,人们对层间隔震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它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摩擦摆系统等,其中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这种隔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采用专门的叠层橡胶支座作为隔震元件,是由一层层的薄钢板和橡胶相互叠置,经过专门的硫化工艺粘合而成,其结构、配方、工艺需要特殊的设计,属于一种橡胶厚制品。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
5、尼橡胶支座等。2. 2技术指标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隔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6、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的规定。2.3适用范围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3结构构件加固技术3.1技术内容结构构件加固技术常用的有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和外包钢加固技术。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构件进行界面处理后,将钢绞
7、线网片敷设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再在其上涂抹聚合物砂浆。其中钢绞线是受力的主体,在加固后的结构中发挥其高于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聚合物砂浆有良好的渗透性、对氯化物和一般化工品的阻抗性好,粘结强度和密实程度高,一方面可起保护钢绞线网片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其粘结在原结构上形成整体,使钢绞线网片与原结构构件变形协调、共同工作,以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外包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四周包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是在外包型钢与构件之间采用改性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进行粘结,以使型钢与原构件能整体共同工作。干式外包钢加固法的型钢与原构件之间无粘结(有时填以水泥砂浆)
8、,不传递结合面剪力,与湿式相比,干式外包钢法施工更方便,但承载力的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法有效。3. 2技术指标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的材料和设计计算及施工应符合行业标准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加固技术规程JGJ337的要求;外包钢加固的设计计算和胶粘剂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规定,关于钢材、焊缝设计及其施工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3.3适用范围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
9、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4建筑移位技术4.1技术内容建筑物移位技术是指在保持房屋建筑与结构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建筑物移位具有技术要求高、工程风险大的特点。建筑物移位包括以下技术环节:新址基础施工、移位基础与轨道布设、结构托换与安装行走机构、牵引设备与系统控制、建筑物移位施工、新址基础上就位连接。其中结构托换是指对整体结构或部分结构进行合理改造,改变荷载传力路径的工程技术,通过结构托换将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为安装行走机构创造条件;移位轨道及牵引系统控制是指移位过程中轨道设计及牵引系统的实施,通过液压系统施加动力后驱动结构在移位轨道上行走;就位连接
10、是指建筑物移到指定位置后原建筑与新基础连接成为整体,其中可靠的连接处理是保证建筑物在新址基础上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4. 2技术指标采用建筑移位技术的结构设计可依据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JGJ/T239及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技术规范CECS225进行,变形监测做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执行。4.3 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使用价值或保留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既有建(构)物的整体移位,对于这些既有建(构)物因规划调整、小区平面布置改变等原因,需整体从原址移位到附近新址,其移位方式包括平移、旋转及局部顶升。可考虑进行移位的建(构)筑物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其层数为多层
11、,其结构形式可包括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钢结构等;其他构筑物;古建筑、历史建筑与特殊建筑。5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4.4 技术内容无损性拆除技术主要包括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和水力破除技术,这两种技术对结构产生的扰动小,对保留结构基本无冲击,不损坏保留结构的性能状态,同时它具有低噪声、轻污染、效率高的特点。主要用于既有建(构)物结构改造时部分结构与构件的无损性拆除。(1)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利用金刚石工具包括金刚石绳锯、金刚石圆盘锯、金刚石薄壁钻等,通过其对既有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锯切、切削与钻孔形成切割面,将结构需切割拆除的部分与保留的结构分离,满足保留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的
12、技术要求。(2)水力破除技术水力破除技术是采用高速水射流来破除混凝土的静力铳刨技术。混凝土是多孔材料且抗拉强度相对较低,高速水射流穿透混凝土孔隙时产生内压,当内压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即被破除,而水流对钢筋没有影响,故钢筋可以原样保留。5. 2技术指标(1)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1)金刚石绳锯:绳索的变向是通过导向轮的组合安装来实现的,施工过程中导向轮的安装与主动驱动轮中的位置关系应巧妙的设计,以满足切割要求。绳索切割线速度不低于18mso金刚石绳索的质量标准应满足切割过程中最大张拉强度的要求。2)金刚石圆盘锯:切割锯片与切割深度的关系见表Io表1切割锯片与切割深度关系表锯片直径mm400
13、6007001200切割深度mm150250300500切割锯的轨道安装偏差控制在3mm以内,锯片固定完成后检查调整锯片与切割面的垂直度,平行于墙体切割楼板时,距离墙边最小切割距离为30mmo3)金刚石薄壁钻:采用十字画线法确定钻孔中心,孔位偏差不超过3mm。利用连续钻孔进行切割时,钻孔采用89mm或108mm孔径施工,Im长度方向上布置钻孔数为11-13个。切割直线偏差小于20mmo(2)水力破除技术水力破除技术参数主要为压力、流量、冲程;如压力大、流量小则施工效率会大大降低,压力小、流量大则无法破除混凝土,冲程大则破除深度大,冲程小则破除深度小,三者有着密不可分,应针对不同标号强度、级配的
14、混凝土参数的进行设定。具体参数详见表2。表2水力破除技术参数表破除形式压力/MPa流量/(Lmin)机器人形式180220180220手持式形式22026020265.3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局部结构拆改及有保留结构要求的工程施工。6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6.1技术内容基坑工程监测是指通过对基坑控制参数进行一定期间内的量值及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判断或预测基坑安全状态,为安全控制措施提供技术依据。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的位移、周边建筑物的位移、周边管线和设施的位移及地下水状况等。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
15、析评估与预测软件等。通过在工程支护(围护)结构上布设位移监测点,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根据变形值判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影响,避免进一步变形发生的危险。监测方法可分为基准线法和坐标法。在水平位移监测点旁布设围护结构的沉降监测点,布点要求间隔1525m布设一个监测点,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对围护结构顶部进行沉降监测。基坑围护结构沿垂直方向水平位移的监测,用测斜仪由下至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墙体内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各个深度上的水平位移情况,用以了解和推算围护体变形。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来了解临近建筑物的沉降,从而了解其是否会引起不均匀沉降。在施工现场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布设3个基准点为该工程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基准点。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监测方法、使用仪器、监测精度同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6. 2技术指标(1)变形报警值。水平位移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WO.14%;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0.3%Ho(2)地面沉降量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W0.1%;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W02%(3)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若有监测项目的数据超过报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