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致病性.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246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致病性.ppt(3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微生物 许多微生物具有潜在致病性微生物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二者并非绝对的,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是指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的疾病的能力。 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造成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和病理变化。 致病性是病原体“种”的特征白喉霍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毒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

2、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侵袭力 (一)侵袭力 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 1 1、黏附与侵入 2 2、繁殖与扩散 3 3、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力细菌表面结构:包括普通菌毛、膜磷壁酸、荚膜、微荚膜、支原体顶端结构及黏附素,病毒包膜或一颗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真菌表面类似黏附物质。凡具有黏附作用的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黏附:蛋白质、糖蛋白、多糖和蛋白质、糖蛋白、多糖和LPS膜磷壁酸 侵袭力 (1)抑制吞噬细作用(如链球菌,通过外酶破坏细胞骨架)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如荚膜、菌毛)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如结核分枝杆菌、单增李斯特菌) (4)杀死

3、或损伤吞噬细胞 (细菌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5)降低吞噬细胞调理作用(抑制补体激活或黏附能力)2 微生物的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1).抗吞噬作用 (1)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如金葡菌的SPA伪装成抗原与抗体结合) (2)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如嗜血杆菌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的IgA) (3)某些菌体结构可抑制抗体产生 (如脂多糖LPS、荚膜、)。2)抗体液免疫机制 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如单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意义 :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也

4、可随吞噬细胞的游走而扩散至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3)内化作用3 侵袭性酶 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其损伤,增加通透性。 目的:协助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常见种类1)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2)胶原酶:分解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3)神经氨酸酶:分解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质 4)磷脂酶及卵磷脂酶:分别分解细胞膜磷脂及卵磷脂 5)激酶:将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酶 6)凝固酶:细胞结核性凝固酶,可为细菌抗原伪装,使其不被吞噬或机体免疫机制识别 外毒素 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 白喉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霍乱毒素:G- 痢疾志贺菌: G- 铜绿假单胞菌G- 大

5、多数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胞外,也有细菌溶解后释放 (1)毒性作用极强:l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 (2)具有菌种特异性 (3)不耐热,多数在6080经1080min即失去毒性 (4)具有组织选择性 (5)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6)性质是蛋白质特性:抗毒素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 类毒素 :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 。 内毒素 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 1.化学性质:脂多糖(LPS) 2.特征:革兰氏阴

6、性菌 产生、不能产生类毒素。 特性(1)毒性弱,无组织选择性(2)G-菌产生(3)耐热,加热100经1h仍不被破坏,必须加热160经24h,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煮沸30min才失活。 (4) 抗原性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5)化学性质脂多糖(6)内毒素不能成为类毒素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败血症的皮肤表现发热反应 极微量(15ng/kg)内毒素就能引起人体体温上升,维持约4h后恢复。 机制: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IL-l、IL-6和TNF- 这些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因子。它们再作用于宿主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白细

7、胞反应: 注射内毒素后,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骤减,与其移动并粘附至组织毛细血管有关。 12h后,LPS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数量显著增加 但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是例外,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总数减少,机制尚不清楚。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可导致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并诱生TNF-a、IL-1、IL-6、IL-8、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

8、酸中毒等。严重时则导致以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部及分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 2-4小时破坏差、60-80 30分钟破坏毒性作用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起休克,发热,等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抗原性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2、真菌毒素: 真菌产生的代谢物,目前已知有200多种 根据作用靶组织不同分为: 肝

9、脏毒、肾脏毒、心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可引起多种中毒症状,长时间积累可产生致畸、突变、致癌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一些病毒可产生毒素样物质 腺病毒 五邻体蛋白 宿主C缩成一团 流感病毒 内毒素样毒性物质 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 发热、头痛、畏寒乏力等。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数量与病原体的毒力强弱和宿主免疫力有关 毒力强的病原菌,侵入机体时有数个细菌就可发生感染,如鼠疫杆菌 毒力弱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属中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常需摄入数亿个细菌才导致急性胃肠炎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有了一定毒力和数量,还要有适当的侵入部位,否则不能构成感染。 如:如: 伤寒杆菌(经口)伤寒杆菌(经口)小肠小肠 脑膜炎球菌(呼吸道)脑膜炎球菌(呼吸道)鼻咽部鼻咽部 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杆菌(创伤)破伤风破伤风 结核杆菌(多途径)结核杆菌(多途径)入侵最常见肺入侵最常见肺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经胎盘亲代传递给子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病毒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