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ppt(3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认识财政政策; 3.认识货币政策; 4.了解供给管理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 宏观政策目标: 西方理论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a.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接受的报酬或价格参加生产的壮态;狭义是指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指一切劳动者在愿意接受现有报酬条件下都有工作。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充分就业条件下依然存在自然失业和自愿失业。大多数学者认为,
2、经济社会在达到充分就业时依然存在45%的自然失业率,这是正常的。 b.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保持的稳定。与物价稳定相对应的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以物价稳定也是指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控制在一个很小或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应该注意到,物价稳定并非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作为宏观总量指标的总的价格指数相对稳定。 c.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社会所提供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来衡量。当代不少有识学者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 d. 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壮况对一国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
3、不仅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状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国际收支处于失蘅状态时,必然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影响着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故国际收支平衡也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追求目标。 以上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社会公平、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增加社会福利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也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2. 政策与目标的协调: 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同时追求以上四个目标,但是经济政策的目标之间既有相关性,互补性;同时也有矛盾性和冲突性。 例如,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政策选择上就往往面临两难的情况:扩大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有利于减少失
4、业,但极容易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局面。 因此,在确定政策目标序列和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尽可能协调一致。 首先,在确定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以确定正确的目标体系和序列。具体应做到: a. 不追求单一目标,要考虑目标之间关连性; b. 追求目标不能顾此失彼,要突出重点; c. 要结合不断变动的经济社会政治形势来正确确定和调整目标体系和序列. 其次,要协调配合使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和措施。具体要做到: a.做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和协调; b. 选择政策工具时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特点,如政策手段的猛列程度,内外部时滞性等; c. 要充分注意到政策效应的两重性。 总之,政府确定经济目标和选择政策,要从
5、整个经济运行的宏观战略上以及整体性综合性长远性等方面考虑。 二、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含义: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防止通货膨胀,减少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变动决策。 2. 西方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构成:西方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构成: 西方国家的财政体制西方国家的财政体制:(略) 财政政策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两个大的方面构成。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收税收收入和公债公债收入。 税收税收包括中央税和地方税,从税种上分有财产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等)流转税增值税等),从计算方法上分有比例税累进税和
6、累退税),从政策操作上看,主要有增税和减税及调整税制等。 公债公债主要包括中央债(国债)地方债和外债.公债从还债期限上可分为:短期债(3-6个月或一年内)中期债(1-5年期)和长期债(5年以上,最长有40年期)。 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行政管理(包括国防军费)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商品劳务的购买支出和政府福利支出等。 3.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策工具是指政府为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所选择的财政政策的操作手段和措施。主要有变动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各种措施。 变动政府财政支出的手段:公共工工程支出、政府商品劳务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变动政府收入的手段:一是变动税收(主要是增税或
7、减税);二是控制公债发行规模和期限。 4.“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根据经济形势变动自动“调节经济”,减少干扰和稳定经济的机制。 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主要有: 税收 转移支付 农产品支持(保护)价格 5. 公债公债: (1) 公债的作用公债的作用: 公债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方面,它既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工具;公债的作用有: a. 可以筹措财政资金,支持财政支出; b. 用以弥补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压力; c. 通过控制其规模和期限,可以调节和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和总需求水平。 (
8、2) 凯恩斯的公债哲学凯恩斯的公债哲学: 传统观点认为,公债与私债一样要还本付息,因此,它必然增加债权人负担,不仅当代人负担加重,而且由于国家往往举新债还旧债,还会加重下代人甚至一代代人的负担。 凯恩斯认为:外债对本国人民是一种负担,因它需用本国产品偿还,但内债则不同: 第一, 内债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根本利益一致,是”自己欠自己债”不会构成负担; 第二, 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用借新债还旧债和征税还债的方法,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未使整个国家造成损失;由于政府的长期存在,也不会对后代造成负担,并确保了债务的按期偿还;还债是有保证的,也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第三, 由于政府举债是为
9、了促使资本更多形成即为了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能给下一代带来更多财富福利和消费,也使政府更有能力偿还债务。 这就是凯恩斯的“公债哲学”和他进行“赤字预算”政策的理论基础。 (3)公债的缺陷公债的缺陷: 首先,公债在充分就业时期并不能形成资本(受资源供给限制),而且必然引起私人投资减少;从而对经济增长不利; 其次,政府还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来进行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于债务人(政府)的再分配,从而占有公众的财富,加重人们的负担. 6. 财政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一般是逆经济风向逆经济风向而应用.主要应用原则有: a.凯恩斯的凯恩斯的功能性财政思想功能性财政思想: 它是指政府财政政策应以达
10、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或收入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功能财政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但它可能使政府的财政既有可能出现盈余,也有可能出现赤字。这是对传统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b.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也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针对经济波动而主动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主动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内容略);而在经济过热时,则主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内容略)。 b.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即政府针对经济波动而主动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主动采用扩
11、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内容略);而在经济过热时,则主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内容略)。 c.汲水政策汲水政策: 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政府主动采取的增加公共投资促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 d.补偿性财政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 根据经济波动的状况,交替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被称之为补偿性财政政策(使用原则是“逆经济风向”)。 e.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略略)。 7.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a.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着时滞性(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b.财政政策会有挤出效应; c.预期的存在,也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效果; d.任何一项
12、财政政策都有双重(正负)效应; e.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会受到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总产出水平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要认识货币政策,首先应了解西方关于货币和银行的一般知识。 (1) 货币知识: a. 货币概念: 西方理论认为,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工具。如弗里德曼指出:“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职能: 西方学者认为,货币有三个职能: 一是交换媒介; 二是计价单位; 三是贮藏手段(即作为财富的保存方式)。 c. 货币分类:
13、 通货通货(现金),,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等; 存款货币存款货币,也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以用支票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故也是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近似货币近似货币,也叫准货币,它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或其它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故被称为近似货币; 货币替代物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的有价证券或抵押物等。 西方一般把货币分为:M1和M2: M1 = 通货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 = M1 + 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2) 银行及其制度按排: 西方国家的银行一般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类。 中央
14、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是全国金融活动的管理者。它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 二是作为银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存款并向商业银行贷款; 三是作为国家国家的的银行银行:代理国库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代理发行国家债券,执行货币政策,监管全国金融市场活动等。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称存款银行,是西方金融机构中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负债业务业务,资产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即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资产业务:主要是放款和投资,放款即为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包括票据贴现和坻押贷款;投资即购买有价证券以获
15、取利息收入; 中间业务:即为工商企业客户办理转帐结算及其它各项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安排有: a. 准备金制度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率rd = 准备金/存款总额; b. 再贴现制度: 未到期的票据提前支取现金并付利息叫贴现。由于贴息意味着商行向央行贴现的成本,因此贴现率较高时,商行减少贴现;反之,会增加贴现数额。 这两项制度规定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基础。 2. 存款创造机制存款创造机制: 由于银行准备金制度存在,这就使得银行体系具有了创造存款的机制。 例如,法定准备金率为20%,最初甲客户把100万元存入A银行;A行扣除20万作准备金,可将80万贷出去;乙
16、客户锝到80万贷款可能暂时存在B银行,B行又可贷出64万. 最终银行存款总额是: 100万+80万+64万+51.2万+=500万 即:100(1+0.8+0.82+0.83 )=100/(1-0.8)=500万 用公式表示: D = R/rd 其中D为创造出的存款总额,,R为最初款,rd为法定准备率。 上例 : D=100万/20%=500万。 显然,这里存款创造乘数(亦称银行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金率倒数,即: km=1/rd 上述存款创造乘数是有条件的: 一是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即除法定准金外,存款全部要贷出)。 超额准备金(ER)是指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也是指银行没贷出的存款部分)。 超额准备金率re是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 re = 超额准备金/存款。 存在超额准备金条件下,存款创造新增公式变为: D = R / (rd+re) 存款创造乘数公式变为: km = 1 / (rd+re)。 二是是否有现金漏出(即客户得到的贷款不是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走一部分现金)。 由于现金不再存入下一轮银行,不能派生出存款,故现金漏出也直接影响存款创造乘数。 漏出现金与存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