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文化之琵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乐器文化之琵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乐器文化之琵爸一、简介琵琶(英文名1.Ute)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和弹拨乐器首座,是一种木制的拨弦类弦鸣乐器。它的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最初使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或尼龙制成。琵琶的颈部和面板上设有用于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演奏者竖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琵琶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在中国秦朝。“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与琴瑟不同。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
2、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也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便改称琵琶。到r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r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也从横抱式改为竖抱式,从拨子拨奏改为右手五指弹奏。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
3、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的演奏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录中也记我了魏文德皇后善于弹奏琵琶的事迹,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2.发展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
4、)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占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着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卜六个(即四相I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
5、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三)、浦东派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誉。据说,鞠有次坐船至苏州浒皇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宜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经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
6、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为先生,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Igg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嘉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O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
7、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四)、崇明派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或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占调的出版及徐立蔚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中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占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
8、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着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五)、汪派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
9、起了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汪显庭的琵哲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汪。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占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
10、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汪氏培养了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四、基本构造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的头部,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
11、”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书在占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优质琵琶
12、声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如今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琵琶的“头”与“身”以及“轸子”多以硬木、色木、铁梨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为主要材质。其中高档琵琶轴相还有以牛角、牛骨、象牙等制作。板采用的是河南兰考桐木而板,扶手多为多年生毛竹为材料。五、乐器分类(一)、五弦琵琶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国。最
13、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中国的南方。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爸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卜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在唐代,中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
14、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r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二)、四弦琵琶在日本被称之为乐琵琶。(三)、南音琵琶南音是泉州地区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
15、整的个大乐种。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琶的构造利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4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
16、IO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4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一般定弦多为(d、g、a、d1.)o南哲的演奏风格占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携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啜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Ig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四)、响琶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