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护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护理技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动脉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护理技术01.感染:【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病人会出现全身的症状如高热。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风险评估】1.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 .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施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预防措施】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若怀疑有污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3 .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已出现破溃、感染、硬结、皮肤病等情况的部位穿刺。4 .采血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5-10分钟。【处理措施】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02.皮下血肿:【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
2、边界清楚。严重者,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I剧;病人穿刺口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风险评估】1 .短时间内反更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2 .对血管解剖位置及皮下走行不熟悉,盲I=I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或针头穿过对侧血管壁,造成血管损伤。3 .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不足10分钟,按压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病人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详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4 .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5 .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6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7 .操作前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
3、,对凝血功能不好成使用抗凝剂的病人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仍然会出血形成血肿。8 .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预防措施】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据穿刺技能。掌握进计的角度和深度,缓慢进针,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9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梵穿刺,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10 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采用加压包扎,局部加压止血5-10min;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20分钟左右,宜至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及老年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11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处理措施】1.发生血肿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h内采用冷敷使血管
4、收缩利于止血。2 .24h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也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3 .给予50%硫酸镁湿敷,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4 .可内服或外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消除血肿。5 .如血肿较轻,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珠处理;若肿胀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03.误刺神经:【临床表现】穿刺时病人若出现肢体麻木或剧烈疼痛,提示有可能刺到周围神经。【风险评估】进针手法和角度不合适,盲目进件,进针后未宜接刺入血管,针头反复多次在皮下进退。加强护士个人业务素质,熟悉动脉刺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做到一针见血,
5、减少刺激。【处理措施】误入神经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穿刺。04.动脉痉挛:【临床表现】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动脉缺血症状,而局部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风险评估】进针手法不合适,盲目进针,针头反熨多次在皮下进退。【预防措施】1.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使其放松。6 .热敷局部血管。【处理措施】1 .如果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待血流量逐渐增加后,再行抽血。2 .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05.血栓形成:【临床表现】较少见,主要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时。
6、病人主诉穿刺端肢体疼痛、无力。查体可见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穿刺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风险评估】1 .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或动脉置管。2 .动脉采血后按压过于用力,局部动脉血流阻断。【预防措施】1.避免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3 .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穿刺处既不渗血,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以指腹仍感到有动脉搏动为宜。【处理措施】若有血栓形成,行尿激酶溶栓治疗。06.穿刺后大出血:【临床表现】穿刺针孔处有大量的血液渗出:严重者出现面色花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风险评估】采血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力度、时间不足。【预防措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病
7、人勿过早活动穿刺侧肢体。1 .如病人出现穿刺口大出血,立即让病人平躺于床上,护士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处,宜到不出血为宜。2 .出血量大的病人可遵医嘱输入血制品。07.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1.疼痛:早期因穿刺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麻痹时,疼疝随之减退或消失。3 .肿胀及压痛: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区局部肿胀,进一步加剧时,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同部广泛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4 .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受累神经支配区的
8、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风险评估】主要因穿刺针管径较粗,穿刺后按压不正确导致出血,致使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压迫神经所致。【预防措施】1 .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位置较深的动脉。2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管径太粗者易造成血管损伤出血。3 .拔针后一定要确切加压宜到确认无出血为止。4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手术包括彻底切开减压、血肿清除及血管修复,有神经损伤或粘连者应一并修复,如能早期诊断及处理,预后较好。08.假性动脉瘤形成:【临床表现】1 .危重病病人或呼吸功能障碍病人,需要多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大部分病人经过反复的、多次
9、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穿刺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内表面被内皮覆盖形成假性动脉瘤。因此,假性动脉指乃是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2 .假性血管痛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3 .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奏嵌,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若按压肿块近侧动脉,可见肿块缩小,且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风险评估】槎动脉或足背动脉经过反夏穿刺损伤,出血,引起动脉部分破裂,血液不能流出,血肿与动脉管腔相通,在局部形成搏动性血肿。伤后约4-6周,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延伸而来的内皮细胞,形成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低,穿入股浅动脉引起出血,股动脉血管
10、壁上的穿刺孔与血管周围形成假腔连通而成;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或山于患者贫血、组织修复机能低下、凝血功能差、治疗时应用了抗凝剂,使穿刺孔不易闭合。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发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后,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而出血。4 .做好健康宣教: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60-70C的海毛巾局部热敷,每天一次,时间为20分钟,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处理措施】1 .病人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崛其穿宽松的软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2 .若假性动脉瘤较大而影响功能时,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较好。3 9.穿刺失败:【临床表现】动脉穿刺时回抽无鲜红的血液。【风险评估】见于休克病人的穿刺。【预防措施】
11、1.心理护理:给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做好其思想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进行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应以镇静、果断、审慎的心态进行操作。2 .熟悉经常进行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应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熟练操作技术。3 .正确对待特殊的采血对象。a、对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病人,确定穿刺成功后迅速回抽血液,以防血液凝固而阻塞针头,造成穿刺失败。b、对凝血障碍的病人,宜选择足背动脉采血。c、对心律不齐、循环差、血压低的病人,宜选择股动脉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4 .对于脆性增加的血管,在穿刺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仔细,寻找血管宜缓慢进行,更不能在同一位置上反曳多次穿刺,以防内出血。【处理措施】确定针头没有在动脉内,应立即拔针,市新更换针头另选动脉进行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