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目录前言4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6()建不殳基石山6(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12二、规划总则19(一)指导思想19(二)规划原则19(三)规划范围21(四)规划期限21(五)规划定位21(六)规划目标23(七)建设指标26三、重点任务与措施38(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制示范38(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美丽宜人49(三)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设绿色生态60(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建设低碳发展64(五)打造宜居生态生活,建设幸福宜居73(六)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建设人文共享82四、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92(一)重点工程92(二)效益分析92五、保障措施94(一
2、)组织领导保障94(二)监督考评保障94(三)资金统筹保障95(四)科技支撑保障95(五)社会参与保障96(六)政策衔接保障96作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深化绿色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明珠湾起步区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应对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海湾”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引领导向,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生态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贯彻
3、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区组织编制市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出宏观部署,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是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推进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力将区建成绿色发展的美丽中国“样本二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建设基础1.区域特征区位于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康,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市番禺
4、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区是珠江出海口和等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市唯一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全区总面积803平方公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显著,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时段超过六个月。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春常阴雨,秋高气爽。区自然条件优越,建有万亩湿地公园,这里也被称为“之肾”,具有200多公顷湿地、约30公顷红树林、2万多只秋冬季节的候鸟。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6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6%
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9.9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85.9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75.70亿元,增长10.7%o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3.3:41.6:55.1。全区工业总产值3489.5亿元,增长11.1%;工业增加值783.02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01.7亿元,增长11.2%o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1548.55亿元,婚长16.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5%,经济增长强劲。区下辖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街道、珠江街道、龙穴街道共6镇3街。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04万人,户籍人口51.7
6、5万人。2.工作基础近年来,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作出贡献,走出一条生态环保与高质量发展共进的发展路径,彰显特色。构建公益诉讼环境资源多元修复机制。创新异地生态修复机制,融合“社会服务告知”、“检察公开听证”及“公益诉讼诉前修复”等多项检察制度,由当事人志愿开展社会公益服务,促使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双落实:创新气候投融资服务。积极申报气候投融资试点,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银行支行落户,发行全国首支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深入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示范样本。创新片区绿色生态总师管理模式。以明珠湾起步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智慧城市、岭南
7、特色”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建设标准,前瞻性探索片区生态总师管理模式。推行重要绿色金融创新。发行全国水资源领域首支绿色政府专项债券一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项债券,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制定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业务监管方案,支持企业在综保区开展保税维修业务,打造全球检测维修中心。全力打造绿色零碳港口。港四期项目三位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降低约55%能耗,减少56%碳排放量。设备全部采用电力驱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打造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全区农村生
8、活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建设率和雨污分流率均达到100%,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改善”单项银奖,并成功入选全国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之一。创新提出适宜滨海河口高密度开发地区“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以“大海绵”模式为先导,积极推广“小海绵”模式,形成高密度开发建设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并存的海绵内涵,打造新型城镇化“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深入改革攻坚,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长效机制体系,打造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责任体系,制定相关意见,以明责、履职、考评、追责为主线推动工作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开展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中队试点建设工作,形成
9、纵向到底、有呼必应的基层环保监管体系,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区各职能部门及镇街,合力完成考核任务。稳步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划分了区分类环境管控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初步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高效推进环境信用评价管理,解决生态环保督察案件和信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理状值2021年近期规划年2025年中远期规划年2035年牵头单位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侯持税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23.79完成上缴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完成上缴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区水务局2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求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叁考性(5.9
10、04)4.54.5市规划和自然费源局区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23三大校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农菊利用率%X3叁考性040)24343区农业农村局3 .”表示区特色指标,“生态总既管理模式”是围绕“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智慧城市、岭南特恁”的设计理念和“国际化、商谛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建设标准,坚持城市可持续赛设创新工作,形成系统化生杰建设思路,对城市运设全覆盖、建设流程全监管,促使区域生态建设形成合力,采用“技术+行政”双效手段,统舁区域生杰和碳排环节,为等港澳大港区双碳工作提供先行先试样板,为城市开发运设提供全新低碳生态模式叁考,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4 .()内为2020年
11、数据,2021年暂未公布。三、重点任务与措施(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制示范1.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考核(1)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党委、政府、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好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及其配套责任清单。稳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将生态保护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自然资源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优化以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指标为主要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明确
12、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按照“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目标,积极落实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架构,加强协调联动、调度督导,强化考核激励,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环委会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作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高位推动、多部门跨区域联动合力。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察管理体制。深化中央、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类专项督察的反馈整改,完善督察体系建设,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全面提升区生态环境监
13、管执法水平。完善督察对接工作体系,健全承接中央和省级例行督察、专项督察、派驻监察等响应机制,推进整改任务的全面落实。(2)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加快推进合流渠箱“开闸”行动工作,持续加强对“散乱污”场所的杳控整顿,加大对农业面源治理力度,加强小微水体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区、镇(街)对村(居)级水环境治理工作考核各项制度,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强化河湖长制督导考核,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河湖长制工作,发现问题后立即现场交办,进行对账销号,督促问题整改。加强河长办队伍配置,制定并严格落实区加强镇街河长办队伍能力建设实施方案。(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加强
14、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问题专项研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强化生态系统安全保障,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协同降碳应对气候变化,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高地。进一步发挥自由贸易区在生态环境制度改革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的政策研究。(4)持续推行规划环评制度,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定,推动“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深化推进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任务,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完善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推进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分类
15、管理。(5)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健全企业排污许可证档案信息台账和数据库,加强排污许可证信息公开。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推进排污许可证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双随机”等执法检查相结合,实现联动监管。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推动重点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监管执法全闭环管理。加强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权交易和环境保护税等制度的有效衔接。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实现“一证式”管理。(6)完善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贵任制度建设。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制度、企业环保专员制度,形成企业分层级的环境管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探索推行企业环保“领跑者”制度,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落实排污企业自行监测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污染源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督促和指导排污企业通过企业网站、广播和电视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基础信息、排污信息、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要求企业对信息真实性负责,接受社会监督。健全企业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生态环境信用分类触发性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