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中心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交流发言精选(共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学习中心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交流发言精选(共六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理论学习中心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交流发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序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引领我们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世界意义和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我们推进改革,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新征程
2、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根本结论,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各个领域的战略部署、实践要求。我们还要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深刻理解其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及其内在逻辑以及蕴含的价值立场、科学方法、精神品质,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奋斗的伟大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
3、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大踏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会再次突出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也进一步提振了民营企业继续听党话、跟党走、放心大胆发展的信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源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全
4、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自觉从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以更强的改革自觉抓好贯彻落实。回望来时路,中国改革开放从来都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据,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越是恢宏的改革蓝图,越需要
5、改革者拿出勇毅与担当。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浪潮中,永葆“闯”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要发扬“干”的作风,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踏石留印”的干劲,积极有为,善作善为,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理论学习中心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交流发言同志们: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力量、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
6、了改革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航、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又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必将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
7、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连三个“解放”,非常鲜明,而且都要“进一步“解放”,本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用到这里极具分量。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
8、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
9、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突出了两个方面,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第一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面临的,今天仍然需要进一步突破、
10、进一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愈益深入,解放思想也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就很难再继续前进和深入。第二个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都得到了利益和实惠,但由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也会有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情况。陨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某些已经固化但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就要作适当的调整。为此就要解放思想,努力使分配结构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仅如此,解放思想还涉及更高、更广的层面。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11、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间、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间的高度,探索规律,创新理论,推进实践。这样,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领域、问题就更多了,所要解放的思想内容也就更多了。因此,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高水平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立足国情与认识“世情”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12、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始终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偃化、永不停滞。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治理国家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越。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为了消除原有制度和体制中与社会生产力不适应的内容,使社会生产力摆脱各种羁绊,获得迅速而更大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
13、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制定的,都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虽然本身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实际上,都是为了使各种生产关系获得一个最佳组合,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一个最佳环境。4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使得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书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使实现中
14、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出更为光明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长期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一直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信息化、智能化等。无论工业化还是信息化、智能化,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展和标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继续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同时,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和进步。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
15、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4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指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可持续特征的、具有很多新优势的新型生产力。它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出现跃进式提升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而获
16、得的生产力的大进步。新质生产力有的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改造而获得的重大进步,有的则是由于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集中表现为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的全面提升或改造。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和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在核心理念、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装备上,都具有某种质的提升和飞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既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科技革命的进步,也取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人才、创新这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也需要这三大要素继续合力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和理念的提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指明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前沿目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关键性的路径。中国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面是传统的,但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和要素,有的甚至已处于与世界并跑的水平。未来的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