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关于对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辅导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篇)关于对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辅导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7篇)关于对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辅导报告篇一,共七篇党课: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重大原则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冲破“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思想和行
3、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人民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各方面推出2多个改革方案,涵盖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的整体利益、
4、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结合点、发力点,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和质的要求,“新”可以理解为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好这些中国特色、
5、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锚定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
6、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推进改革,从来都是破立并举,不仅要出实招解决问题,更要把治理经验转化为可以施之长远的制度。同时,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推动改革更应树立制度意识,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擅于及时把改革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加快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筑牢根本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四梁八柱”中的“主梁”和“顶梁柱”作用;完善基本制度,不断拓展
7、这一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要创新重要制度,推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努力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向前一步,法治就要跟进一步,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
8、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需要及时依据法定程序修改或废止。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善于及时总结改革经验,梳理分析相关制度与规则运行的实际情况,把改革中形成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法律,推动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律化,为后期改革实践提供依据,引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六、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整体性思维加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
9、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正因为我们灵活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才能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势如破竹、一路前行。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一体谋划各领域改革任务;突出重点突破,强化改革引领作用,从制约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合理安排改革的主次关系、先后顺序、推进节奏、出台时机;
10、注重改革实效,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推动成功经验及时复制推广、巩固提升。篇二党课讲稿:党史上的三中全会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要会议,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之际,正确认识党史上的三中全会,对于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三中全会自1921年党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共举行了11次,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了4次。党的一大至五大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
11、“中央委员会应按期召集全体委员会之会议”,除因“文革”而未能召开党的九届三中全会外,其余三中全会均按期召开。改革开放之前召开的4次三中全会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六届三中全会(1930年9月24日至28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6日至9日)、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十届三中全会(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全党的统治;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等文
12、件,力图改进国家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宣告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正式复出。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中全会伴随党的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并得到严格贯彻执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已如期召开了10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自此,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确认我国
13、社会主义经济是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从计划价格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至30日)承担起探路任务。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经过治理整顿,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据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我国跨世纪
14、发展作出部署。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成就和经验也很有必要。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方针。进入21世纪,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
15、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之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至120)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为推进科学发展夯实基础。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再次聚焦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
16、革的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旨在通过机构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在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完成人事安排和推进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7月15日至18日)隆重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意义非凡的三中全会。三、三中全会的特点如上所述,党史上的14次三中全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0次三中全会,一棒接一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成为推进中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