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运用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临床医学论文-运用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摘要目的:应用呼吸机治疗期间,常出现很多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是最严峻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增加气道阻力和呼吸功能的消耗,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本文旨在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通过对气道进行有效的湿化、雾化、冲洗,使痰液充分稀释,利于排出,削减分泌物的坠积,防止气道阻塞、肺不张,同时加强翻身、叩背。留意养分支持,提高机体反抗力。结果:48例患者中29例肺部感染限制满足,胜利撤离呼吸机。12例死亡,死因是原发病危重或/和合并多器官功能
2、衰竭,7例患者家属主动放弃治疗而拔除气管插管。结论:在呼吸机治疗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及基础护理到位,在肯定程度上可预防和削减呼吸道的继发感染。关键词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护理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缘由造成呼吸功能不全的主动有效的措施,为患者进步救治羸得/时机,但长期应用机械通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IatorAcquiredpneumoniiatVAP)是接受呼吸机治疗比较常见的、严峻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9%70%,病死率为50%70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在1994年3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106例需机械通气抢救的患者,有48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占总例数45.3%通过对48例患者
3、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视察,我们认为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道的管理是确定机械通气是否有效及顺利撤机的关键,通过加强对人工气道的湿化、雾化、冲洗,促进气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防止气道阻寒及肺不张: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给患者翻身、叩背到位,促使痰液排出,削减肺部感染发生的概率,因此值得护理人员重视,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8例,年龄11岁66岁,平均年龄41.7岁。其中外科大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者12例,创伤性休克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垂度颅脑损伤14例,感染性休克3例,烧伤1例,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急性一氧化碳
4、(CO)中毒】例。1.2方法1.2.1呼吸机选择及工作方式本组48例均采纳纽帮E150呼吸机,工作方式: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依据患者自主呼吸状况给Cmwsimwards者加PEEP应用,机械通气时间2d21d,平均9.5do1.2.2VAP诊断标准1机械通气48h以上,具备以下2项以上表现,即诊断VAPo发热,T38C或较基础体温上升Ie:外周血WBC10.0109儿或4.01094;脓性呼吸道分泌物,涂片见WBC25个/S1.P,磷状上皮细胞10m1.kg15m1./kg体重,自主潮气发5m1.kg体重,Fi020.40Bj,Pa060mmHg,PaC0230次min,Pa02
5、55mmHg,应立即复原机械通气。3.3对气道湿化、雾化的留意事项为维持正常的呼吸道黏膜的功能,湿化液宜用生理盐水。呼吸道湖化必需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假如机体液体入贷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处于失水状态8,所以,必需补足够够的液体入品:,痰液粘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址湿化的牢嵬指标,假如分泌物淡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没有结痂或黏液块吸出,说明湿化满足;假如痰液过分淡薄,且咳嗽频整,吸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需常常吸痰,这提示湖化过度,应适当削减湖化晶。给患者雾化时,要留意有的呼吸机的雾化气流来源于所调潮气行以外的部分,在雾化时实际供应患者的潮气最大于
6、所调的潮气壮,长时间应用可造成过度通气,因此在应用雾化吸入时要适当削减预调的潮气品。另外,一般呼吸机的雾扮装置均采纳随着患者的吸气而喷雾,运用时可适当增加吸气时间,使雾化效果更满足,雾化器需定期消毒更换,以削减感染。参考文献:I 蔡少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探讨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9):566567.2孟宝珍.气管内吸引的负作用及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13.3宁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口.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39.4王保国.好用呼吸机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5.5吴晓冰,潘瑶,伍慧仪.BiPAP在撤机困难患者脱机中的应用和护理J.好用护理杂志,2002,18(1):9.6吴乃君,常娅洁,高岗,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的临床探讨J.护埋学杂志,2000,15(11):643.7王保国.好用呼吸机治疗学口.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3.8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高校出版社,200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