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591660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编刻史考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在南宋初以迄清初之际的五百余年时间里,以杨时无锡讲学旧址为我体的东林书院,经历了创建、重建、拆毁与城建的命运,成为明末清初东林学人,累积性”地编撰刊刻东林书院志的重要情愫。明末清初东林书院志的编篡与出版经历r从“穷搜肃咨到训货经理”的漫长过程,相继编撰出刘元珍、泮毂、高世泰和高廷珍等四稿东林书院志,东林学人的修志事业先后持续了一百余年。康熙初年“前明遗贤严毁为了东林书院志B的撰修事业耗尽余牛.,所撰&东林书院志与高世泰续志最终“合体”成为雍正二十二卷本东林书院志的箱体。由于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生态,不仅东林书院志的修志刊刻历史曲折漫长,参与修志的大部分东林学人之生平事迹亦散佚不详,这种,文

2、化异象”在中国古代书籍出版活动中十分罕见,反映的当是传统社会时期地方士人保存、编撰与出版地方典籍之艰难历史的一个面相.关键词:东林书院志在中国传统书籍编撰与出版的历史中,东林书院志的编撰、刊刻和流传在中国古代书院志中最为笈杂曲折,相继经历了明清两代儿辈学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历时百余年的增辑修撰而编成四稿“最终有严毅编撰、高世泰辑补的康熙本,以及高廷珍等无锡地方精英合力撰修的雍正本,两种东林书院志梓印传世。虽然雍正年间编撰刊行的二十二卷本院志是东林书院志中最为详备系统的一部,但是该书院志中仃关南宋以迄清初的内容实际上是辑录自康熙年间编撰刊行的两种东林书院志,基本保留r严教与高世泰两稿院志的内容,所

3、增文字多是康熙八年以后东林书院与东林学人的“历史1学界对明末清初无锡士人编撰东林书院志的历史关注不多,对院志编撰过程、刊印流传和相关撰者情况尚未给予详实考察“1溯观历史,从北宋政和元年(I1.I1.年)杨时创建讲学精舍,到清朝康熙初年离世泰等人主持东林讲学,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林书院先后经过了创建与荒废、再建与拆毁、友建的三次兴废历程,这种独特的“人文意续”也成为东林学人持续编撰东林书院志的重要因素。笔者拟从图书编撰与出版的视角切入,尝试全面梳理明末以及康熙、班正年间四版东林节院志从起意编撰到刊刻出版的历史过程,兼对四稿东林书院志的编撰刊刻人员的生平事迹略作梳理,典望有助于人们较为清晰地理解明

4、清搜杵之际传统士人在地方文献的保存、编撰和出版中所做的孜孜努力与卓越贡献。一、刘元珍与第一稿东林书院志B的编撰考诸文献,东林书院志的编撰最早始于明万历后期,当时离任退哙无锡且“居恒尝以子路自任,故为东林护道甚力,2的刘元珍,遵照顾宪成的嘱托尝试编繁了一稿g东林书院志,时人多称刘志为G东林志或6东林志稿实为东林书院志之第一稿(一般称为刘志高攀龙在刘志书稿前专门写了一篇序,文末署“万历甲贡孟秋,高聚龙序”,3)刘元珍在序中亦自署时间“万历甲夷孟秋”,4所谓“万历甲寅”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据此可以推知刘氏编撰东林志大约成书于此时。此外,严奇在所撰东林书院志序中称,“万历中,我邑先辈顾端文公

5、泾阳先生属刘本施先生撰G东林志,而高忠宪公景逸先生为之序。时方属稿,未梓且谋始,则备未及兴废大都也1时人姚宗典在东林书院志序中称“属刘光禄伯先先生为之志,因未寿诸梓弗传网所谓刘本播2刘光禄伯先指的都是刘元珍。此外,胡慎在雍正十年(1733年)刻本东林书院志序中饶有意味地指出,”先是曾有刘志,稿成而未及刊布“,7这些“序言”反映的当是明末刘元珍接受顾宪成嗯托后艰难编撰书院志的历史概况。根据以上诸家序言可知,由于明末阉党祸起和政局突变的影响,刘元珍的东林志因资料搜集困难而未能真正完成,而且已成稿本在明末动乱的政治环境中亦无法付梓刊行。因此,第一稿东林书院志的体例和内容已难以详览细考,只能在第二稿严

6、毂本K东林书院志的“义例”和相关内容中窥见梗概。从文献出版和学术传承的视角来看,作为东林书院志编撰史上的第一个稿本,刘元珍4东林志稿本的、,未梓3弗传的遗憾却成为此后百年间东林土人持续编刻院志的学术渊源和精神动力.二、严与第二稿东林书院志B的编刻明亡清兴以后,在清政府重视文教的特殊政策影晌F,东林书院在旧址上得以笈建,东林讲学在“遗贤”高世泰的主持下渐次第举。虽然当时的严毅仅仅出身“前明诸生”而仕宦不显,但是凭借对易3春秋3等典籍的精研而受到当时东林学人的尊盘。严蚁不仅参与了东林书院的史建工作,还被高世泰等人推为东林讲学首席。当再得草庐创建和道南祠笈建之际,严毅相继接受高世泰的咂托撰写了序文。

7、作为一名经历/明末清初社会变迁的地方土人,严毅长期参与东林书院的夏建和讲学活动,期间有感于刘元珍S东林志的“残缺”与“弗传”而留心搜集东林史料,进而有志于“接续”刘元珍的编志工作,圾终比较系统地编撰出了第二稿东林书院志.(一)严致生平事迹概述关于第二稿S东林拈院志的编撰者严教的生平与事迹问题,传世典籍所见有关资料十分残缺,零散而重更,仅有的几段传记资料文字不多且大同小异,其中雍正刻本6东林书院志中录仃龚廷历所撰严佩之先生传h8但也仅是寥寥二百五十八字,在东林先贤传记中篇幅实属最为偏少.考诸文献所教,严致字佩之,无锡人,别号生轩,乡荐以后仅“仕至安吉州知州”,|9宦途并不显扬。严毁生.年和年龄典

8、籍缺载,邻钟泉引d锡山志称其“为名诸生,中岁落拓,无荣进意“,于是“窗迹湖山间,东林修复之后,时推讲席(10|传称严致“生笃学好占,手不释卷,凡经史百家靡不精究“,11学术以高攀龙为宗,晚年辑有高忠宪公年谱高子节要东林志3等书。严裁大概在康熙八年(1669年)春夏间,还在积极记录高世泰与子侄辈”捐银输粟,协修道南祠,不匝月臣工”12的事迹,而在康熙九年(1670年)前后高世泰等人积极谋划刊刻出版了附有高世泰增辑“续卷”的东林书院志讥据此或可推知康熙九年前后严较当已经去世,否则此年东林志“续梓”的任务不会由高世泰一人“仔肩”完成。此外,康熙十二年(1673年)东林学人“具呈邑令吴公“迎严鼓神主从

9、祀于道前何,称之为“明严限之先生“,13间接表明严毅当卒于康熙八年与十二年之间。(二)严毂编撰院志概况在参与高世泰主持的东林书院诸多事务的过程中,严毅有感于东林书院“有院无志”,不硕年老力衰而倾心在刘元珍6东林原志3基础上“穷搜往牒,就用方闻”,又“因为解订原梧,附益成书志二卷,附4两东林辨暨或问3,凡三卷”,”4)是为东林书院志第一稿(一般称为严志)。从编撰目的和志书内容来看,严毁书院志当是沿用了刘元珍东林志之称,如姚宗典在应严毅邀谙撰写的序即称g东林原志序讥从当时诸人序文中的“只言片语”来看,严志是在刘志的基础上删改和增补许多内容,故姚宗典在序文中称“今其乡后学严子做之,慨然为诠次本末,详

10、列兴废事迹,并诸先於传记、立朝在野不朽诸文辞,粲然成大观聒“。1151严志与刘志之间这种相承、改删、增补的关系,在康熙刻本E东林书院志“凡例”中已经作较为清晰的交代,摘引概述如下:其一,刘志有E建置3而无沿革,严志则另为沿革3一条;其二,刘志先贤传中白杨时至邵二泉八先生传,严志只字不敢增易”,而仅仅删去了“邵二泉先生传载刘理皎千金玉带一事“:其三,刘志G先贤传B人物“盖三百余年间止我七人,而严志,则自万历中教暨崇祯朝三十余年间,增至十二人”;其四,刘志先货传中对杨时等人“俱称先生”,严志则据“史传本例”直称诸人名讳;其五,刘志中的“祠祀巨典”,严毂秉持“末学未敢轻议,谨仍刘本施先生草原文”:其

11、六,严志补录“院规中识性一篇.以示开宗明教之义:其七,在公移部分,严较考虑刘志所录,丑寅之际,抚按移文促毁,不无恶语相加”,故“今则尽删,务存雅道“:其八,“书籍祭器等,虽经毁灭”,严志“悉依原志3我明”;其九,刘志原无天象内容,严志则增入灾祥一条,用补原志所不备“:其十,刘志无轶事h严志则做邑志体例增加轶事:其十-刘志义输类“有佐工、佐伐、佐产等名”,严志增“附以佐梓”,籍以“志表章曩哲之功综括来看,严致书院志的“凡例”内容虽然简略,但是却一定程度地概述了刘志和严志的基本内容,以及严志与刘志的承继和续补的学术关系。从上述“凡例”中的差异来看,严志在较好地保存刘志书稿内容的同时,适当地增补/E

12、沿革34先贤灾洋轶事等内容,使得第二稿东林书院志3较刘志的第一稿更为完备系统,故严毂自序云”于是东林之洋始灿以析”,而姚宗典亦称“灿然成大观焉”。(三)严毂院志价值与“遗憾”关于严致本东林书院志的名称问题.当时诸家序言一般称严志为东林志h后世学人多不作区别而统称为东林书院忐。严毂本院志全稿只分为上卷、卜卷和附录两篇。院志前面录有严毂、姚宗典、高攀龙、刘元珍等所撰6东林志原序文四篇,序文后面附订“凡例”十三条。其上卷分为“沿革”“建置Z先贤、祀典2公移”等,下卷具分为“文翰”院规灾祥噢守”“义输”“轶事”等0附录号称“一卷”,实际上只收录了严效所撰6两东林辨和东林或间,两文。从书院志内容来看,严

13、志所收资料虽未称丰常,但在相当程度上保存辑录了东林书院的原始文献,尤其是继承了刘元珍第稿东林志的内容和体例,为雍正时期大规模的撰修第四稿东林书院志奠定r坚实的文献基础,虽然严毂在刘元珍所撰6东林忐稿本必础上作了大量增补,但是严毂依然认为“东林始末,因搜辑尚未具备,即拟续梓“。17J然而不幸的是,严骰在东林志初稿编成不久即去世了,他不仅没能完成“续梓的任务,所补撰的东林志亦未能及时刊印行世.“幸运的是严致的“续梓”遗愿最终由其好友高世泰主持完成,而且高氏续卷成书的刻印本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严志的“全貌然而由于高世泰续梓”内容不多,在正式刊刻出版时仅仅作为严志的“续卷”附在严志稿后,故如E时

14、期的胡慎遗憾地感叹道“继有严志,刊布而惜未详备“,18这种“遗恰成为此后东林士人再次编撰院志的精神动力。三、高世泰与第三稿东林书院志的续梓高世泰(1604-1676年)是明末清初东林书院的实际主持人,离仕以后退居无锡主持东林书院学务三十余年,完成了东林书院历史上第三次恢宏和发展。在同一时代的严教不幸去世后,4东林书院志的“续梓”工作与刻印出版最终由当时的“东林泰斗”尚世泰负贡完成。(一)高世泰编刻院志缘起当严毅根补刘元珍东林志书稿之际,以兴史东林书院为己任的高世泰正主持者东林书院的讲学会务“在严毅去世之后,面对严毂所撰“搜辑尚未具备“的东林志残稿和“续梓”遗愿,年近七十的高世泰毅然承担了所谓“

15、续梓”任务。高世泰辑补了他史建东林书院以后三十余年间东林讲学事迹与新友唱和诗文,作为“续卷”接续在严志附录F东林或问文之后,当时多称之为&东林书院志“续志”,并请时任无锡县知县吴兴祚和师友华允谊为书志作序,被称为东林书院志第三稿。该志实际上是严志与高世泰“续志”的“合体”本书院志,最终于康熙九年(1070年)刊刻行世(称为康熙刻本),成为流传于后世的第种刊刻的C东林书院志,此稿院志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完善和保存r东林学院的历史资料与学术脉络。除了前述承续好友严毂的“续梓”遗愿外,高世泰极力增补严毂东林书院志的用意值得关注,这需要从严殁编撰“东林书院志3的目的说起。严毂东林志序3称刘元珍撰成东林志后,“时方属稿未梓,口谋始则备,未及兴废大都也”,严毂“既获睹沧桑陵谷之变,而又穷搜往牒,南诺方闻.丁是东林之详始灿以析,因为解订原槁,附益成书志二卷”19卜姚宗典在应严毂邀请撰写的东林志序中亦指出,顾宪成瞩咐刘元珍撰写东林书院志却“因未寿诸梓弗传”,堪称“今其乡后学严子佩之慨然诠次本末,详列兴废事迹,并诸先贤传记,立朝在野不朽诸文辞,灿然成大观焉”20J.从两人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严毂瀛撰东林拈院志的主要目的是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