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及工作流程,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提出具体要求,确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常用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70号,2014年修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
2、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2017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GB/T236942013风险管理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3术语与定义3.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3、风险=可能性义严重性。3.2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3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3.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3.5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 6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
4、.7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 8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9 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10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1 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12 12风险分级管控
5、清单企业各类风险信息(3.11)的集合。3.1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或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在事故隐患的三种表现中,物的危险状态是指生产过程或生产区域内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工具、设备、设施、成品、半成品)处于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指示或其他具体行为不符合安全规定,管理上的缺陷是指在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种组织、协调等行动存在缺陷。3. 14隐患分级隐患的分级
6、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4. 15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5. 16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
7、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于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应当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6. 17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4基本要求7.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安全风险管控领导小组,明确组织机构及成员职责、目标与任务。领导小组成员除包括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外,至少还应包括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人负责风险识别
8、、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企业应明确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并对企业内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部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负责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负责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样表;负责企业相关业务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车间负责组织学习公司安全风险工作要求、风险管理知识及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对车间内干部职工
9、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制定车间安全风险管理目标及推进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风险辩识、风险评价活动;建立健全风险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督促严格落实;制定风险评价考核办法,有效推进车间安全风险管理;阶段性对安全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改进提高。班组以“八大特殊安全作业、系统开停车”、交接班等为载体,从“人员、工机具、环境、物料、规程”等方面实施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记录汇总上报车间。各级组织和人员对评估出的较高风险,能采取措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否则,应制定防控措施;对评估出的重大风险应进入隐患治理
10、程序进行跟踪治理。1. 2实施全员培训企业各级组织应制定风险管控培训计划,对全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风险及隐患相关概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及分级管控、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风险点的隐患排查治理程序和方法等,让员工掌握相关概念、标准、程序、方法,并保留培训记录。4. 3编写体系文件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文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及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安全风险公告管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制度等。5工作程序和内容5. 1风险点确定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主要分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静态风险点主要包括:
11、设备、设施、场所、区域。企业应按工序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详见附件1)。动态风险点主要包括:现场操作、取样、巡检、检修、故障处理等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划分。按生产流程、区域位置、装置、作业任务、生产(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包括但不限于: 日常操作: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其他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
12、、输煤机检查、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公众聚集活动等。企业应按岗位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划分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详见附件2)。5. 1.2风险点识别企业应组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组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危险源及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详见附件3),为下一步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析评价做好准备。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
13、、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5.2危险源辨识分析5.2.1辨识方法5.2.1.1对于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D进行辨识;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对于危险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进行辨识;对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宜选用定量风险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其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5.2. 1.2工作危害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及工作内容、潜在事故类型、导致事故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工作危害分析(JHA)步骤 编制工作危害分析(JHA)表(详见附件
14、4) 将作业活动清单中的每项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明确其工作内容。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规定,分析每个工作步骤可能潜在的事故类型。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辨识潜在事故类型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识别现有控制措施。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 对每个工作步骤的工作内容,按照“附件4样式”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5.2. 1.3安全检查表法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的每个设备设施明确检查内容及标准要求、产生偏差的主要事故后果、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等。安全检查表法(SCL)分析步骤 编制安全
15、检查表(详见附件5) 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设备设施结构或功能将风险点划分为若干检查内容; 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明确检查内容的标准要求; 分析标准产生偏差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 识别现有控制措施。从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统计。 对每个检查内容,按照“附件5样式”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5. 2.2辨识范围6. 2.2.1应覆盖风险点内的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7. 2.2.2工艺运行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等阶段,设立、设施设计、现状等专业评价由中介机构完成。 大型机组、系统、装置开停车等常规活动和紧急停车、跳车等非常规作业活动由所在车间完成。 多系统或整个企业开停车危险源辨识由生产运行管理部门完成。 新建装置、技术改造项目危险源辨识,企业应成立专门工作小组。5.2.2.3检维修危险源辨识范围及工作分工非厂控设备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的材料、设备、工器具准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