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84647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跳出“产能过剩论”的话术陷阱近期,国际上一些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并将之渲染成“全球威胁”。这一言论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所谓“产能过剩论”的背后既有企图阻挠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话术陷阱,更是西方个别国家企图独霸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险恶用心,也是对失去能源市场份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心态。所谓“产能过剩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客观事实。“产能过剩论”妄称中国新能源产业生产超出国内需求的产品,以低价向海外倾销,并且这种产能和价格优势源于中国政府的大规模补

2、贴。这些指责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而且与客观事实不符。当前,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绿色产能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需求量均将达到2023年中国产量的约5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023年中国的约9倍。因此,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国之内,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符合全球绿色供需的实际。从国际分工格局看,各国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惠,能够提高各国民众福祉和生产效率。凭借在价格和质量上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得以在全球热销。这不仅为当地消费者提

3、供了多样化选择,还能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当地企业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售价大幅高于国内,部分领先车型在欧洲的平均售价大约是国内的两倍,不存在所谓的低价倾销。所以,将产品出口等同于产能过剩,违背比较优势原理,不符合国际分工合作的现实。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产业补贴是世界通行做法,美国和欧洲都是实行补贴的先锋和巨头。就新能源产业而言,中国的补贴政策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并且近年来正加速“退坡”,反而是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加大补贴,甚至实行扭曲公平竞争的歧视性补贴政策,因此以补贴指责中国是典型的“双标”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绝非来源于补贴,而是由超大规模市场、完备高效的产业

4、佳、丰富的人力资源、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形成的综合性优势。因此,将竞争优势归因于政府补贴,违背全球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符合中国优势形成的事实。渲染“全球威胁”,抹杀不了中国的巨大贡献。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为中国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并以此抹黑中国扰乱全球价格、挤压别国产业发展、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新能源产业为满足全球能源市场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全球绿色产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成本高昂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将质优价廉的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负担得起的绿色产品,降低了使用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促进了新能源产品和

5、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据统计,2023年中国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近6亿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出口的基础上,中国新能源企业正采取更积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建设制造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点,并通过开展本地化运营分享生产经验、创新要素、商业模式,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链构建和延伸。国内一些头部企业不断加大在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多地的投资,并在当地采用全球领先的设备、技术和流程,有力推动了东道国就业增加、技术进步、产

6、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少国家希望推动绿色发展,但面临着新能源技术不成熟的发展瓶颈。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在全球领先,并积极推动技术共享和研发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促进技术创新。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不断加大海外研发投入。根据中国研发指数CIRD,在海外专利申请量上,2023年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增速分别达到54.9$和22.6机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多家跨国企业正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企业投资和技术合作,以借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加速自身转型。以“产能过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面对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和有目共睹的中国贡献,为什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依然毫无根据地

7、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呢?实际上,“产能过剩论”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变体,其目的是为实施保护主义寻求辩护,以遏制打压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阻挠我国产业发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从2024年起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汽车不得包含由“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自2027年10月起美国国防部将被禁止从6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欧盟于2023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实际上,这些举措不仅会推高相关国家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而损害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消费者福利,还会拖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就其实质而言,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本质是企图遏制中国科技进步

8、和产业升级,并将中国压制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不同于化石能源和燃油车等传统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融汇了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性和变革性技术,是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赛道。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加快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这本是每一个国家全球产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但在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看来,却是对其科技领先地位、产业优势地位和全球价值链利益的所谓“挑战”,其提出所谓“产能过剩论”的背后是其独霸全球新能源产品市场、阻挠中国发展

9、的图谋。个别国家的遏制打压,遏制不了中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动摇不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面对全球性产业竞争,中国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贸易保护主义,要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贸易投资合作,持续为全球绿色转型、各国产业升级、世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面对大国战略竞争,要秉持开放包容,加强世界各国互利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陈江浸来源:学习时报审计项目常见6类质量问题及5条改进措施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项目质量管控是发挥审计“经济体检”功能的重要保证。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审计工作压力大、人员能力水

10、平有限、审计项目多人手少等原因,存在较多质量问题,需要在审计全过程、各领域加强质量管控,有效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切实提升审计质量和效能。一、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一)审计程序及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执行方面。主要表现在审计通知书未提前三日送达被审计对象;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时间早于审计进点时间或早于审计调查了解记录时间;在审计组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未逐一开展审计;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人员、时间、事项与审计实际不符,但未编制调整方案,导致实施方案中的审计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与审计实际情况不对应。(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方面。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关审计人员、审计时间等调整的审计调整方案会

11、议记录;对审计报告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记录中,未针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逐一表述是否采纳及其理由;审计组讨论越草审计报告会议记录内容不够详实,不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要求;未将没有发现问题的审计事项及未在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据装入项目档案。(三)违规问题事实表述及问题认定方面。主要表现在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主体错位,未把问题责任靠到被审计单位身上,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贲任主体为其他第三方单位;违规事实表述的违规主体、违规时间、产生问题的原因、违规情节、后果及影响、截至审计时的状态等“六要素”不全;事实表述中缺少具体违规情节,引用的定性法规也是宏观性、概括性的规定或

12、要求,导致问题认定不准确;对如工作完成率低、改革发展慢等只有定性没有定量标准的问题认定不准确,没有具体数量、时间节点、比例、进度、标准等对应数量标准,也未进行时间纵向或同类业务横向比较,问题认定错误。(四)法规引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引用的定性法规不能支撑违规事实表述;引用的定性或处理法规中的责任主体与违规问题的责任主体(被审计对象)不一致;引用了违规问题发生时已失效、废止或修订的法规作为定性依据;引用了提出审计处理意见时已失效或废止的法规作为处理依据;将处理处罚法条错误地作为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依据。(五)审计取证及证据方面。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据的证明力不足,证据与反映的问题的关联性不强,

13、未形成证据链,不能支撑违规事实表述;未编制审计事项审计取证单,审计取证单被涂改后未经证据提供者确认;对不能在政府网站或法律法规查询软件中找出的用于问题定性的行业标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要求等,未作为审计证据取得,导致定性依据不足。(六)审计报告撰写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同类审计发现问题应合并反映的未合并反映;审计发现问题未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序;将同一个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或割裂为多个问题进行反映;对已经整改或部分整改问题的反映及处理不正确;未经审计核实取证、未依据相应定性法规或处理法规,直接在审计报告中引用其他单位在督查、巡视、巡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审计评价大而全,存在空话套话,或评价内容与审

14、计发现问题存在矛盾;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标题、违规事实表述、定性法规之间不对应、不衔接,存在“两张皮”情况;对同一定性标题下反映的多个违规问题,未针对每个问题逐一提出审计处理意见;直接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第三方直接提出审计处理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未严格依据中央两办规定及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和责任履行情况界定责任;没有针对审计发现问题提建议,审计建议大而空、“放之四海而皆准”。二、防范质量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一)组织学习培训,编制质量问题整改清单。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加强对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及审计署、我厅相关质量管控制度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各项审计质量管控规定和要求;

15、梳理编制以往存在的质量问题整改清单,明确质量标准、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员,对标对表进行整改,避免质量问题再次发生。(二)加强现场审计管理,准确认定问题。审计质量管控的重点在审计现场,要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学习讨论和贯彻实施,靠实审计组每一位成员的事项审计、证据取得、法规查找、审计记录编制等责任,有效管控现场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查深查透、问题认定准确、违规事实“六要素”清晰、法规引用适当、处理意见适当;立足被审计对象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把问题的“板子”打到被审计对象身上,避免责任主体错位的问题发生。(三)靠实质量责任,认真完成审核复核工作。审计组组长是审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在审计组

16、出点前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的审核工作,纠正由于审计人员不细心不认真导致的“低层次”质量问题;要梳理本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全部完成,审核问题定性是否准确、证据是否充分、法规是否适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补充相关审计证据,研究讨论问题认定、责任主体靠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等重要事项,避免重大质量问题发生。(四)坚持审计全过程“留痕”,准确记录审计重要管理事项。准确记录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事项,是审计工作全过程“留痕”的质量要求,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要认真准确地记录审计实施方案的讨论及调整、审计组报告的讨论、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的采纳、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等重要事项,确保审计实施各环节重点工作、重要决定、重大事项有据可查,确保审计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五)增强审计能力和文字功底,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但体现在文书格式、文字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揭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体制机制改进、违法违纪问题的责任追究、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