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圣亚尼节前夕》中的空间叙事与伦理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慈《圣亚尼节前夕》中的空间叙事与伦理价值.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济慈圣亚尼节前夕中的空间叙事与伦理价值摘要圣亚尼节前夕是济慈最具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之一,诗人巧妙运用空间叙事的手法,从空间建构、空间分区和空间转换等方面表明叙事中人物关系和社会关系,为诗中人物形象赋予更加具体的象征意义,同时体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真与美人性的颂扬,是诗人表达“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主张的艺术实践。探寻空间本身与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传达的伦理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全诗的脉络框架及其隐藏的伦理内涵。【关键词】济慈圣亚尼节前夕空间叙事伦理价值一、引言约翰济慈是一位感情真挚且饱满的年轻一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希腊古翁颂里写下诗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表明其真与美合
2、一的诗学观念。他所追求的不是缥缈无边、无法触及的美,而是贴近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美。1819年12月,正值济慈“生活最痛苦,同时创作力也是最旺盛和趋于成熟的时期”1,他来到英格兰汉普郡奇切斯特小城和贝德汉姆敦的“老磨坊”,受到当地中世纪建筑与文化氛围的启发,构思并完成了斯宾塞体叙事长诗圣亚尼节前夕的初稿2。济慈虽然因为评论者犀利的讨伐、弟弟的去世和肺结核初期的症状而感到痛苦,却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以罕见的真诚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在长诗中构筑出爱与美的世界,也使他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的现实。在济慈创作的多部叙事诗中,圣亚尼节前夕“值得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3。它以古老的圣亚尼节传说为题材
3、,讲述了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美好爱情故事,诗歌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其叙事艺术与伦理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卢炜梳理了西方学界评论诗歌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的两派观点,指出济慈诗歌文本具有多义性特征4。陈军认为济慈将新教伦理融入诗歌,以此积极介入社会5。该诗歌“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美学远远超出了唯美主义狭隘的视野范围”,具有“永恒的魅力”6o我们发现,中国知网仅有一篇文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诗歌进行研究,但是其侧重于讨论空间与时间、社会关系和消极能力的关系7。由于本诗故事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得益于诗中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的体现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赖于诗中的空间组合,本文依据空间叙事学相关理论,探
4、讨圣亚尼节前夕中的空间叙事特征如何有助于其伦理环境、伦理建构以及理性意志表达真和美的主题,重点剖析空间本身与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传达的伦理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具体化的空间形式将该诗歌的伦理价值形象化,以动态化的空间转换过程将诗人对于真与美的人生理想追求可触化,以此探析全诗的脉络框架及其隐藏的伦理内涵。二、空间建构的关系性:伦理环境中的真和美“空间”在古希腊时期往往被看作“虚空”和“处所”,其意义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拥有了更为复杂多样的内涵。文学空间是以文字为媒介,通过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而建构的关于作品世界的空间,是对各种关系的建构,是语言建构、心理建构与文化建构的结果。关系性和
5、建构性是文学空间的核心内涵”8。在圣亚尼节前夕一诗中,作者巧妙安排具有对比性的空间建构,以立体形象的方式暗示空间中的人物关系、伦理关系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等,对诗歌所体现出的伦理环境具有特殊的塑造作用。伦理环境又称伦理语境,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让文学作品回归其伦理环境是理解文学作品的一个前提9。诗人使用并置和重叠两种手法,呈现了不同空间建构所代表的伦理环境。诗歌前三节首先对黑夜中的意象进行描写:衰老的祈福人、死者的塑像,这些在外部空间出现的意象几乎都代表着衰败。诗人利用空间的物理特性,将猫头鹰、野兔、羊群等活物与死者的塑像等寂静之物并置在一个空间分区,“似在黑色炼狱的围栏里坐牢”10,使
6、读者真切体会到黑夜对个人的压抑与痛苦。诗人将黑夜中同时存在的多个空间要素并列放置,以此暗示主角梅黛琳与波菲罗处于苦闷的社会环境,为他们之后在温馨的内部空间中发展感情埋下伏笔。诗歌开篇通过祈福老人在外部空间走动而使各个空间要素构成强烈对比,这样内外空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诗人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人物所处伦理环境的密切关注。在与之相对的内部空间,诗人又区分出充满节日喧闹气氛的宴会大厅与安静美好的少女卧房。在温暖如春的大厅里,热闹非凡,笙歌不断,如老妈妈安吉拉所说,“今儿是饮宴之夜”,宾客们“整夜在这里,这一帮喝血的豺狼!”诗人借老妈妈之口道出大厅空间的特质,灯火辉煌、满是光明的环境之中实则危机四伏、阴暗
7、丛生。相反,梅黛淋卧房里的氛围十分庄严,“有三重拱形高大的窗扇窗玻璃设计得别致”,主人公安静且纯洁,“眼睑上映着青光,她依然甜眠/盖着纯白亚麻被,柔滑,熏了香”。诗人细致描写了卧房里的景物陈设,包括瓜果和珍像美味,以此烘托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白色被子象征着梅黛琳的忠诚与坚贞。此外,诗人运用时空重叠的方式,在空间建构中吸纳时间的影响,刻意细描房间的内部环境,延缓故事情节的时间进程,既烘托出少女房间神圣静谧的环境氛围,使二人在满是“阴狠的敌人”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享受爱情的甜蜜,同时又隐喻二人有别于黑夜的险恶情境,他们是真与美的象征。诗人将两个同为内部空间的大厅与卧室进行对比,突出伦理环境的复杂性,表
8、现出他对男女主人公采取反抗行动的期待与支持。三、空间分区的边界性:伦理建构中的真和美在文学空间中,不同的空间分区之间总是存在边界与连接8o门和走廊在本诗中具有连接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用,使得全诗的伦理建构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伦理建构是“对伦理结构的重新演绎,是人物在文本伦理结构中绐读者留下的伦理期待,是伦理矛盾与冲突形成的过程9。该诗的伦理建构随着人物在不同空间分区中穿梭而变得逐渐清晰,门和走廊对帮助读者理解空间分区的边界具有特殊作用,承教着读者对男女主人公的伦理期待。本文重点分析诗歌中三处门的意象:第9节,波菲罗”站在大门旁边“;第23节,波菲罗进入卧房之后,梅黛琳“关上房门”;第40节,“每一
9、重门口吊灯闪烁着微光”。首先,波菲罗穿过旷原,只身来到梅黛琳所在的大厅外,门外是未知的黑夜,门内大厅里是凶狠的敌人,他的意中人不知在何处。波菲罗勇敢地跨过这扇大门,体现出其对爱情的忠诚和对危险的无畏。门既起到分隔作用,构成外部空间和内部大厅不同的伦理建构,又有过渡和连接作用,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然后,波菲罗在大厅的圆柱后遇到老妈妈安吉拉,得知梅黛琳将遵照圣亚尼节仪式独处于卧室,于是在安吉拉的帮助之下,穿过大厅,进入偏安一隅的卧房,来到少女的私密空间,藏身于壁橱。在梅黛琳关上房门后,二人便共处于一个室内空间,门建立起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门作为卧房与大厅的分界线,将大厅里的威胁性
10、人群隔离在外,暗示他们与厅中众人关系的分裂,保护了二人的隐私和安全,为其反抗者身份埋下伏笔。第40节的重重大门象征着反抗者波菲罗与梅黛琳二人需要冲破的层层阻碍,代表着两人此行困难重重。门的分隔和连接作用引导着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推动着全诗伦理建构的形成。诗歌中的人物每穿过一次门,都需要经过走廊。走廊与门同样具有伦理建构的作用。在第21节,安吉拉带着波菲罗“走过一道黝黑的长廊”(225),来到梅黛琳的房间,长廊是通往卧房的必经之路。在第41节出现“铁铸的走廊”意象时,诗人还描写了与门相关的门闩、铁链、较链等附属物件(239)0这里的走廊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过渡区域,也是完善全诗伦理建构
11、的最后一步。波菲罗和梅黛琳在温暖的大厅与冬日的黑夜之间,选择了推开门廊尽头的大门,远离煦暖如春而危机四伏的大厅,冲入寒风刺骨却充满希望的冬夜,他们的抉择是全诗伦理建构的收尾之笔,是诗人对于二人身上美好品质的歌颂。诗人以乐观健康的基调,歌颂诗中主角的人性之真和美,表明自己对于真和美的诚挚向往和不懈追求。四、空间转换的推动性:理性意志中的真和美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叙事在空间转换中得以开展,空间之间的变化推动着叙事的发展8。圣亚尼节前夕全诗涉及两个层面的空间转变过程,即现实层面与想象层面。在现实层面中,有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的空间转换;在想象层面,包括现实与梦境的转换。这些空间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2、展现出故事中人物心理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具象化的形式体现出诗人的理性意志。理性意志是人性因子的核心和外在表现,由特定环境下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所驱动9。诗人以空间转换的方式暗示了处于不同伦理环境中人物的最终结局,体现出其对理性意志的追求。全诗共发生两次由外向内的转变,即祈福老人将视角从黑夜转到大厅和波菲罗穿过旷野来到梅黛琳的卧房。该诗开篇从阴沉的外部空间起笔,营造出一种阴冷压抑的外部氛围,之后以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读者从外部世界走进内部世界,逐步揭示人物的命运。在第二次由外向内的转变中,波菲罗来到了梅黛琳的卧房而未惊扰屋内的敌人,他敢于追求爱情,追求人性的解放,同时,诗人没有过于乐观而弱化其行
13、为的艰难性,而是写明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体现出诗人在赞扬真与美人性的同时,十分强调理性意志的作用。两次由内到外的空间转换也体现出诗人的这一追求。第一次发生在第28节,波菲罗从“壁橱”爬出来,他来到梅黛琳的床前,看她酣甜的睡态,然后在桌子上摆满美食,还拿越琴弹唱一支“古曲”,为梅黛琳的梦境打造了事实基础,使她醒来时发现梦境就是现实。第二次为二人共同从内部的卧房逃入外部的黑夜中,他们最终奔向无边的黑夜。黑夜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被视为黑暗和未知的象征,既可以代表恐惧和不确定性,也能代表生存的希望和机会。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二人的结局,而是采用黑夜这一双重性意象,既意味着他们前途未卜,此行危险重重,又暗指二
14、人将在夜色的掩护下获得新生。这一开放式结尾表明,虽然诗人提倡人性的自由和解放,期盼美好生活,但是他立足于现实,认识到现实的困难与阻碍,反映出他所具备的理性意志。此外,诗中还存在着现实和想象两个层面之间的转换。梅黛琳在圣亚尼节前夕如愿以偿地梦到意中人波菲罗,但其实她所梦到的就是现实。“当梦想者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同时,宇宙本身也收回到角落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全部的现实性赋予这个梦想。”11因此当少女醒来之时,即从梦中过渡到现实之际,想象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建立起联结,而非互相对立。诗人借梅黛琳的梦反映出她的真实想法,以空间转换推动故事发展,借想象空间的过渡来缓和现实空间中伦理关系的矛盾,在平和中体现
15、出诗人的理性意志,同时反映出诗人渴望真与美合一的理想追求。五、结语回顾济慈作家形象发展史可以发现,济慈”在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2,研究热度逐渐升温,但是济慈诗歌作品的叙事艺术和伦理价值还有待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济慈在圣亚尼节前夕一诗中巧妙运用多种空间叙事策略,从萧瑟的暗夜起笔,逐步向室内发展,最终又从温室中逃出,以无边的黑夜收笔,首尾呼应,形成开放的闭环,通过构筑对比性空间来凸显伦理环境的复杂性,通过强调空间分隔和连接特征来形成独特的伦理建构,利用空间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彰显理性意志对实现真与爱理想的必要作用,从而体现出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和对真与美人性的颂扬。诗人
16、曾经坦言,“我确信应当怀着对美的渴求和喜爱来写作,哪怕我每晚的劳作到第二天早晨便付之一炬,没有任何人看过一眼”13。曾有传记作家指出,如果说衡量济慈艺术成就的一个标准是他诗歌中精雕细琢的叙述特色,那么另一个标准则是他记录和遏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与冲突,将那些创伤性记忆重塑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浪漫故事14。细致解读圣亚尼节前夕中的空间叙事策略,探讨其传达的诗歌理念与伦理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济慈的文学成就,拓宽济慈诗歌作品的研究视野。参考文献1查良铮.译者序济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傅修延.济慈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谭君强.济慈圣亚尼节前夕叙事修辞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21(2).4卢炜.圣阿格尼丝之夜的两种文学解读一一兼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边界J.外国文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