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金融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强化金融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意见.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4年6月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2-(一)发展基础-2-(二)机遇挑战-4-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体系-8-(四)发展目标-12-(五)空间布局-15-三、坚持创新引领,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新活力-17-(一)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17-(二)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18-(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19-(四)强化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培育-20-四、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点燃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22-(一)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22-(二)打造多层次行业赋能生态体系-24-(三)提升智能制造水平-26-(四)
2、推动集群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29-(五)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2-五、全面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35-Xj1.-A-.刖三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要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我市数字经济新优势,根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险区工作方案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3、2022-2025年。“通APP”“莞易学”“健康APP”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特色数字产业持续领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47个项目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包括光大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制造中心项目、超然通用航空等9个投资超30亿元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规模超千亿。电子信息制造业领跑全国,我市拥有1700家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华为、OPPO和ViVo三大手机厂商汇聚数千家上下游供应商,形成了配套完整、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2021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市智能移动终端集
4、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产业集群。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全市从事大数据企业超过100O家,“市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及资源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及规模化应用”等7个项目被评为省级大数据示范应用项目,松山湖产业园获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vivo,开普云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机器视觉领域已经聚集百家企业,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构建了较完整的机器视觉产业链条;松山湖聚集400多家机器人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多个环节的产业链。5G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与智能终端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5G+AR”可视
5、化智能工厂、“5G+无人机”等5G融合应用项目加速落地。数字治理走在前列。“十三五”以来,立足市镇二元的行政架构,强化数字政府“一盘棋”改革,建成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智慧城市运行中心(IoC),拿下多个“全国首创”“全省领先”的成绩。全国首创公安业务“一窗通办”、全域“云叫号”系统、“结构精简化”办事指引梳理,精准解决市民办事难点堵点,实现最优办、最快办、最近办。i莞家企莞家”“电子市民卡”等系列品牌效应凸显,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创新的经验做法。政务服务实现“一窗办“一门办”“一网办”“一码办”,政务数据大脑汇集数据总量超200亿条,电子化匿名投标系统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示范案例,电子证照工作
6、成效得到国办电子政务办采纳推广,市民服务中心获评全省标杆大厅,行政许可事项网办率、全程网办率、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全省领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5G基站1.4万余座,实现了对市(镇)中心区域、重点工业园区等区域的5G信号覆盖,21个在用数据中心设计总折标准机架数为105561个,省内排名第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综合交通前端感知设施已基本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公交轨道、港口航运等九个方面,全面构建了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的“微网级”新型电力系统,为大湾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范例和实践经验。(二
7、)机遇挑战我市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优越的战略机遇。我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连接点,背靠广州、前拥深圳,处于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黄金内湾图层,拥有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正迎来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市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登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我市发展数字经济带来新市场、新空间、新优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脉搏、争当全球数字经济排头兵的客观选择,更是立足“双万”新起点,争创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数字经济
8、竞争的有为之举。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优势制造业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面临挑战,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导致的贸易摩擦仍将持续,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封锁加剧,给已嵌套在全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严峻考验,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二是软件、新兴产业等“软”实力和创新动力不足,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软件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创新生态体系亟需完善。三是工业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目前荒企实施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大多属于“订单拉动式“,大量中小工业企业受制于认识、资金、人才等限
9、制,普遍存在“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的情况,影响产业隹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推进。四是区域竞争加剧,我市与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产业结构同质性较高,城市间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虹吸效应显著,对我市吸引聚集优势资源带来挑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力,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建立“制造业引领突围”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向上游延伸带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向下游拓展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二)基本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包容审慎。深化体制
10、机制改革,树立数字经济新发展理念,构建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有序流通、高效配置的发展生态。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创建公平有序、审慎包容的市场环境,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氛围。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应用。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着力推进理念、制度、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应用牵引,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推动要素流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坚持统筹推进、特色鲜明。树立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一盘棋”理念,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统筹推进-7-坚持创新引领。以“科技
11、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构建“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载体建设+数字人才培育”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和“高精尖缺”人才引培,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做深数字化转型。以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能力为主线,以赋能中心、行业赋能平台为载体,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数字化转型赋能生态体系,大力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制造等五大优势集群数字化。加快制造业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供应链等服务环节延伸拓展,带动电商、物流、文旅、交通等服务领域数字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制造服务化+服务
12、制造化”数字化模式。做优数字产业。以“强硬件、补软件、育新机”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重点做优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以智能移动终端为核心的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强开发环境、工序号工程名称重点内容2智能制造“赋智”工程按需分类推进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培育壮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3服务业数字化“提质”工程推动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服务品质。力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发展高坨。4公共服务“数通”工程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三网融合”体系,推进数
13、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芷、强化数字化疫情防控,打造湾区高品质数字之都。加快推进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就设,探索建设数字挛生城市,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效能.*3*个数字产业“领航”工程5电子信息制造“强本”工程做强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移动终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等细分产业,着力突破关镀核心技术,增强产业基砒能力,力争建成华南地区高端封装测试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创新重要若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6软件“铸魂”工程优先开展新型工业软件和新兴平台软件创新应用,协同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和智能解决方案,攻坚发展基础软件,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引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14、的新弓I擎.7新产业新业态“育新”工程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广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接触服务等平台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适度超前布局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新优势。-I0个新型数字茶础设旅“夯井”工程8新型数字基材设施“夯基”工程优化升级5G.千兆光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数据中心、边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等传统序号工程名称重点内容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T”个数据价值“激活”工程9数据价值“激活”工程加强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应用、开发、保护等规则体系研究,围绕政务、公共股务等领域开展数
15、据确权服务试点。探索建设数据银行,开展数据存储、出版、评估,提升数据的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高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数字经济名城、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在高端传感器芯片、5G射频芯片、高速光电子器件、Mini/Micro1.ED显示、CAE.P1.C,分布式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形势。在机器视觉、量子计算核心材料与器件、类脑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等领域突破一批前沿技术,抢占数字技术前沿高地。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松山湖科学城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再上新台阶。产业数字化纵深推进,”制造”加快迈向“智造”,初步形成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车间和工厂,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3000亿元,打造10个以“特色产业+数字化”为主体的数字-12-经济示范镇。数字产业化实现新跃升。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显著提升。电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