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61948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晚唐诗歌自况疏懒现象刍论摘要:文人琉懒,在思想上远承先秦老庄哲学,近接魏晋南北朝嵇康疏懒”之范式。中晚唐文人多采用“懒慵”“倦”等字词对自身慵懒进行描写与歌咏,在继承“嵇康琉懒”范式的同时显示出中晚唐特有的时代色彩。这种自况疏懒现象反映出文人群体在王朝渐陨、吏隐冲突趋于尖锐的中唐时期所产生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唐文化朝着自我复性、守静求真的转向,从而填补了唐宋文化转型中的个体私人书写,是中晚唐文学与文化转型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表现。关键词:中晚唐;诗;疏懒;文人心态;私人天地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大量描写自身疏懒、慵懒的诗歌。笔者统计,唐人诗歌中自称“懒”的作品于初盛唐有8家11首,中晚唐约66家25

2、8首;自称“慵”的诗作于初盛唐仅2家2首,从杜甫开始直至唐末约68家234首。此类诗歌的创作者,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的肃代二朝诗人群、元和诗人群以及唐末诗人群。可见这一现象应是中晚唐人于特定时期与人生阶段心态变化的产物。在文学层面,文人对自身的慵懒书写可视作中晚唐时期诗风与诗歌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化层面,琉懒背后所折射出的文人心态,则是中唐作为“百代之中所开启的文化转型的一大象征。学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或是立足中国古代进行整体观照,或是专注于具体个案(1),因而对于中唐这一特殊节点尚有能够展开阐释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拟在梳理“疏懒”之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对中晚唐人诗作自况琉懒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

3、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心理与思想内涵,以期揭示这一写作现象的文化转型意义。一、“疏懒”的文化渊源及嵇康的范式意义中国文化中“懒”的内涵和意趣,最早可追溯至道家,道家把“懒”“怠”的状态与“无为”“坐忘”思想相贯通,上升为一种哲学境界。道德经二十章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像僚兮若无所归。”门50(说文:“像,垂貌。一日懒懈。”2350)用以表示孤独漂泊、疲惫懒怠的状态,同时倡导“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1143终身不勤,以此免于劳苦,通向无为永逸之境。庄子天运在论及黄帝的“咸池之乐”时,对其理想中的音乐描述如下:“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于惑,惑故愚,愚

4、故道。”3怠的结果是“遁”,即为隐,最终由“惑”而导致“愚”,意味着返璞归真的境界。又有山木篇中名为“意怠”的玄鸟,是守弱守拙、全身避祸的象征。魏晋甫北朝时期,“懒”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被赋予峻洁高路的人格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那段自诩“疏懒”的宣言可谓脍炙人口,也从此成为“魏晋风流”的典型文化符号之性复疏懒,筋鹫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越,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镰,

5、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4196o如罗宗强所言:“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5嵇康的这段话完成了对“懒”的意义阐释:第一,肉体上,表现为“筋鹫肉缓”的倦怠迟滞;第二,性情上,是“纵逸来久,情意傲散”即长期的傲气与散漫;第三,精神上,“懒”是对儒家所强调的恭敬慎独的“礼”的悖反;第四,思想来源上,直言其来自庄老;第五,心态上,是一种荣进之心”日渐消颓。同时,嵇康也开辟了在诗体中自况疏懒的传统,其答二郭诗曰:“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当年值纷华。”4106说明了“琉”与“懒”二字的内在关联,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性、自我性,以及人生苦

6、短、及时行乐的意涵。自嵇康之后,“疏懒”一词逐渐成为一个符号范式,其内涵亦渐趋稳固、凝定。首先,“性疏懒”被用于形容高蹈不群、风流脱尘的个性以及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的品质,如宋书袁粲传:愍孙(袁粲原名)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曰:“有妙德先生,陈国人也。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栖冲业简,有舜之遗风。先生幼夙多疾,性疏懒,无所营尚,然九流百氏之言,雕龙谈天之艺,皆泛识其大归,而不以成名。”6袁粲以妙德先生自况,直言续自嵇康,将性疏懒与清整”“渊虚”“冲简”“舜之遗风”等一系列高洁美好的品质相连接,深化了“疏懒”的清逸不俗意味。其次,在南朝文人话语中,“性疏

7、懒”还具有放浪形骸的含义。梁代卞彬作蚤虱赋序曰:“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刷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服无改换,掏齿不能加,脱略缓懒,复不勤于捕讨。”7通过极力描写身体上的污浊不堪,来反衬凸显自身品性之不俗,其中可照见嵇康”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的影子,也成为后世文人“懒梳头”“懒照镜”和“懒整衣”等书写的早期表达。其三,在嵇康疏懒的文化符号影响下,“性疏懒”被用作因现实黑暗而不遇的愤懑之语,以及文人辞官归隐的托词。如自北齐入隋代的卢思道,因“位下不得志”而作孤鸿赋,其序中写道:”而才本弩拙,性实疏懒,势利货殖,淡然不营

8、。虽笼绊朝市且三十载,而独往之心,未始去怀抱也。”8蕴含了苦闷不得出、聊表自嘲的情感色彩,带有些许倔强之气。自陈入隋的江总作让尚书令表日:“臣弱岁立朝,本无奇志,每谓任登常伯,足承基绪。心迹退黜,平生毕矣,但野性疏懒,不屑死增,俯仰乖时。”9又北齐书李绘传:“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10将疏懒作为婉拒世事的托词。通过以上诸例,可以说,嵇懒依托于老庄思想与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宗旨,成为一个文化范式,文人以“疏懒”自我标榜,并借此以辞避官场的叙述话语在唐前已经形成了。这一传统显示出一个事实,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土阶层在面对行藏出处的挣扎与割裂时,用“懒”开辟了一

9、个率真任性、独立闲憩的私人空间,作为建功立业、淑世进取的对立面而存在着。二、中晚唐诗歌对嵇康疏懒范式的继承与书写中晚唐时期,嵇康形象中的“疏懒”一面受到了在唐前文人中从未有过的关注和强调,许多诗作直接借用嵇康之典,如晚唐诗僧齐己拟嵇康绝交寄湘中贯微:何处同嵇懒,吾徒道异诸。本无文字学,何有往来书。岳寺逍遥梦,侯门勉强居。相知在玄契,莫讶八行疏119492o从诗题即可看出这是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跨体拟作,而“懒”被鲜明地放置在了诗作的第一句,可见诗人认为“懒”为嵇康绝交书的主题与中心。类似的作品还有“谁道嵇康懒,山中自掩扉。”113255(李端山中期张芬不至)“翻愁此兴多,引得嵇康懒。”116

10、871(曹邺从天平节度使游平流园)“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116026(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嵇康懒慢仍耽酒,范蠡逋逃又拂衣。”118843(苏广文夜归华川因寄幕府)等等,均突出了“嵇懒”这一事象。同时,中晚唐文人开始以“疏懒”或“疏慵”这一固定的双音节词入诗,中晚唐诗中出现“疏懒”二字的诗作有23首,“疏慵”有28首,象征着这一范式进入诗歌写作的稳定与成熟。如杜甫西郊一诗中的“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二句,王嗣夷杜臆便注之以嵇康山巨源绝交书,亦可见其间的渊源递变。中晚唐文人在诗中称“懒”,也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语境。如杜甫在草堂期间,成都尹严武曾作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一

11、诗,以委婉的笔触劝导杜甫入仕为官,其诗描写杜甫日: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骗雄冠。腹中书籍幽时晒,时后医方静处看。兴发会能驰验马,终当直到使君滩112906o随后杜甫在回赠诗作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中,于首联出句进行了呼应: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112456o杜甫以“懒性”为由拒绝了严武的入仕邀请,暗合了南朝文人凭“性疏懒”以拒官避世的文化传统。两首诗中,杜甫的“懒”既是他者评价,又是诗人自嘲,共同指向了仕与隐的分界线。作为元和诗人群的代表,白居易涉及“懒”字的

12、诗作41首,“慵字79首,为唐人中数量最多者,其中许多作品十分具有典型性,如咏慵全诗日:有官情不选,有田慵不农。屋穿蠕不葺,衣裂慵不缝。有酒慵不酌,无异尊常空。有琴慵不弹,亦与无弦同。家人告饭尽,欲炊慵不舂。亲朋寄书至,欲读慵开封。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114733o诗人宣称自己比嵇叔夜更加慵懒,颇有自我矜许的意味,这与盛唐时王维的“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111290(山中示弟)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反转。白居易还有慵不能诗日:“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匣中亦有琴,手幡不能弹。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114995这种对日常万事俱废、身心拙钝慵懒的集中性的歌咏,以及其中隐约

13、传递出的倔强、对抗情绪,是在此前的文学史中所罕见的。中晚唐人如何疏懒?又为何疏懒?细读中晚唐此类诗歌,在内容上最常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主要是懒起床、懒梳整、懒出行和懒交往四种,试分而论之。(一)懒起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及自己的“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之时,起笔便是:“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将“卧喜晚起”放置在了自身习惯的第一位。“懒”与“卧”在字源上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说文:“懒,懈也。怠也。一曰卧也。”2567二者的内在关联,或许与躺卧时的姿态与心理状态有关,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容。”朱子注曰:“尸,谓偃卧似死人也。”范祖禹曰:“寝不尸,非恶其类于死也,惰慢之气不设于

14、身体,虽舒布其四体,而亦未尝肆耳。”12122换言之,儒家强调人在闲居时亦不该受到懒情散漫之气的浸泡。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行也!于予与何诛?”1278孔子罕见地大动肝火,可见“懒起”与“昼寝”这种行为对君子修身之礼违背甚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晚唐文人诗作中,“懒起”“昼寝”却变成了一个常见的主题(2),如刘得仁晏起诗曰:“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116304又如韦庄晏起云:“尔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闭户日高春寂寂,数声啼鸟上花枝。”118046这一主题在白居易晚年诗作中被书写最多,粗略统计之,如晏起昼卧晓

15、寝晚起日高卧睡觉等关于睡眠的作品就有近40首,而诗题带有“晚起”“晏起”二字的诗作有10余首,已然成为乐天诗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内容,试读其晏越: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老去情转极,寒来起尤迟。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114765o此诗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一次“睡懒觉”的过程。其中,“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的状态,显然来自庄子的“廊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3156的“坐忘”思想,印证了“懒”的深层来源。诗人看似玄览无所思,实则仍在缅想着京城之中奔忙于仕途的长安客,一句模棱两可的“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在表明心志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迷茫和自我安慰的无奈感。已有学者关注到:“中唐前写及眠寝,基本以女性为对象”,“中唐情形逐渐发生改变。此时,诗人开始将昼寝作为诗歌描写题材,且其对象不再限于内闱美人昼寝,也开始离开儒家以昼寝为非礼懒惰的叙述语境。”13懒起主体对象的转型,意味着士大夫于政治生活上的无所事事和旁观姿态,进一步暗示着在一事无成中时光流逝的疼痛。因而,于梦乡中逃避现实、寻找慰藉,中晚唐文人们书写自己懒起、晚起,其心态亦大体不离此意。(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