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生成逻辑与调适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生成逻辑与调适机制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生成逻辑与调适机制研究摘要:伴随着社交媒体的使用泛化以及社会压力的激烈碰撞,社交媒体的吸引力逐渐式微,部分用户的新鲜感趋向消散,心理层面上开始浮现疲倦、厌烦或焦虑等情绪样态,行为角度呈现使用次数缩减、沉默潜水、屏蔽免扰甚至逃离退出等消极使用行为,社交媒体倦怠现象已渐成规模。故以社交媒体倦怠为研究对象,探析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表现特征,从主体、平台和环境三个维度解读用户倦怠行为的衍生机理,并构建个体自我平衡、平台服务适配以及用户数字素养提升的联动机制,为促使社交媒体用户回归以及提高媒介忠诚度和使用黏性提供可行性思路。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倦怠;消极使用行为;情境重叠;在线社
2、会支持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4)-02-057-09收稿日期:2023年05月19E1.作者简介:佟林杰(1986-),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治理。泰清华(2000-),男,河北沧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用户行为。盖宏伟(1965-),男,山东烟台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保护。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泄露风险与保护机制研究”(HB21G1.040)o引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系统的日趋完善为社交媒体内容共享、资源传递和社群互动提供了支持条件。移动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散播与
3、解读、社会化交往的即时与便捷以及服务功能的新颖和多元不断满足着主体的认知情感需求,使其逐渐成为用户信息传播、观点表达和自我呈现的首选渠道。随着井喷式的社交媒体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诸如冗余信息泛滥、系统更新频繁、无用社交延伸以及隐私泄露压力等附加性问题逐渐削弱用户使用体验,降低参与热情,越来越多的用户经历了“积极使用一沉迷上瘾一倦怠疏远”的信息行为媲变过程1o这类群体心理上普遍感知到无趣、疲憩、紧张、厌烦或恐惧等负性情绪,行动上伴随着降低移动工具使用强度,回避、退出或转移社交平台的消极参与行为,而这种倾向于与社交媒体相关联的不良情绪和负面行动统称为“社交媒体倦怠”。社交媒体
4、倦怠现象的出现似乎是新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折射出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的媒介危机问题。鉴于社交媒体倦怠持续作用招致用户对社交媒体的情感体验持续衰退,资深用户流失问题愈演愈烈。这不仅为用户身心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信心,而且服务使用率的减少也不利于媒体运营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刺激用户重新唤醒社交媒介的情感寄托,号召失活用户重返社交平台,化解社交媒体倦怠的媒介危机成为学者重点研究课题。一、文献回顾社交媒体倦怠最早是由英国学者AdamPatriCk提出,他认为社交媒体拓展了公众社会交互、知识获取与共享的边界,但信息过载、过度社交以及个人时间的割裂等问题让公众对社交媒体逐步产生厌倦的
5、心理变化,在无聊、反感的情感症状下日渐催生屏蔽、潜水甚至退出等行为2o由于社交媒体倦怠对移动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考验,因而探究导致用户出现社交媒体倦怠的关键因素以及用理论模型对其合理解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既有文献研究重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生成逻辑与调适机制研究第一,社交媒体倦怠概念研究。现有社交媒体倦怠概念界定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行为维度,CramerEM认为社交媒体倦怠是用户减少使用、逃避甚至注销账号彻底退出的行为倾向3;二是情感维度,DhirA将社交媒体倦怠看成对社会压力刺激下的消极情感回应,表现为试用热情消退、无聊、疲劳和厌烦4;三是混合维度,季
6、忠洋认为社交媒体倦怠是由于复杂社交、海量信息、繁琐功能和隐私担忧等问题使用户产生认知负荷,导致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控制减弱,心理上唤起用户疲惫、厌倦、焦虑等多维负面情绪和兴趣降低、热情减退等消极情感,行动上呈现不持续使用行为,并逐步疏远、转换和退出社交平台的现象5o第二,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现有国内外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多从个体、平台和社会维度构建因素模型进行剖析。1.eeeC基于用户个体特征角度分析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五大人格特质中,神经质与社交媒体倦怠呈现正向联系,而开朗程度、宜人程度、开放程度、责任感与社交媒体倦怠负向相关6;郭佳印证用户对平台使用价值的判断会影响其倦怠行为
7、抉择,而感知转换成本将正向影响转换倦怠7;曹雄飞构建S-O-R模型分析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社交超载、服务超载和信息饱和等认知压力将正向影响用户倦怠行为8;AmandeePDhir指出隐私泄露、印象管理负担、父母担忧与社交媒体用户倦怠呈现正向相关9;李慧通过研究发现认知成本是影响用户倦怠行为的首要因素,其后依次为时间成本、功能价值、信息质量以及社会价值10o第三,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结果研究。现有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结果研究集中在情感和行动两个层面。情感层面:DhirA研究证明社交媒体的强迫性使用会引发社交媒体倦怠,受此影响个体会伴随出现焦虑、担忧和抑郁等情绪4;薛静基于扎根理论研究阐
8、明认知观念变更生成的环境压力、多元角色冲突导致的角色压力和媒体负面体验附加的平台压力会引发社交媒体倦怠,主要表现为无趣、厌倦和失望等负面情绪11。行动层面:RaVindranT认为用户对社交平台的负面感受会催生三种行动反应:短暂休息、控制活动和停止使用12o杨轩发现社交媒体倦怠情绪对青少年群体的行为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体现为沉默潜水、忽略倦怠、屏蔽干扰与知识隐藏13。刘鲁川将社交媒体倦怠的消极使用行为界定为不持续使用和不使用行为,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潜水、忽略、屏蔽、抵制和退出五种行为类别14。综上所述,已有文献更多采用定量方法关注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因素和行为后果的验证,对用户倦怠行为的特征描述、驱
9、动逻辑与纾解策略的质性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社交媒体倦怠为目标对象,从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探究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生成逻楫,挖掘矫治用户倦怠行为负面效应的机制策略。二、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样态特征(一)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泛在化”现有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基数庞大,应用范围广泛,致使媒体倦怠现象愈发泛化。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泛在化集中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交媒体倦怠行为影响规模的宽泛性。凯度公司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近些年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互动次数不断减少,只浏览信息不参与讨论的用户达到46%超过3K的用户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只会让生活更加糟糕,39%的用户已经关闭社
10、交媒体的推送功能,90%的用户通过减少浏览次数甚至卸载软件降低负面侵扰,越来越多用户在媒体使用中饱受煎熬,媒体“隐退”征候正趋向蔓延15o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倦怠行为影响程度的深刻性。社交媒体倦怠对用户造成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与效能衰减多重影响。情绪枯竭是用户感知心理倦怠的指向因素,表现为心理层面出现疲惫感、低价值感、无聊感,情感层面呈现厌恶、失望等损失情绪以及焦虑、愤怒等威慑情绪。人格解体是指用户调节媒体负面缺陷受挫后与媒体出现情感隔阂继而施与远离媒体的行动。用户难以摆脱倦怠情绪束缚,使用兴趣趋于减退,催生出远离媒体的倾向。观念上的逃离意图指导用户开始减少参与社交媒体某项活动的次数,控制社交媒体
11、的整体使用强度,甚至放弃使用。社交媒体倦怠也会降低用户社交媒体自信度、衰减自我效能感,让用户在自我价值实现认知上出现偏差16,进而对个体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二)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防御化”倦怠情境下用户面对复杂社交压力通常选择减少社会交互以实现自我保护。在熟人关系构筑的社交环境下,倦怠用户防御性展现为社交过程的符号化终止和公开展演的主动化节制。倦怠用户受制于庞大社交压力,疲于应付无意义的对话,在聊天中缺乏与对方深入交谈的耐心,厌倦组织语言内容,候向使用表情包或礼貌用语终结对话。社交符号的有效运用在维持用户在场状态的同时又能规避疲倦情绪的加重。伴随着主体实际身份的持续转换,用户虚拟社交关系与现
12、实社会关系不断覆盖累加,社交媒体沉淀各个阶段的好友关系,这使用户在自我表露时难以满足不同受众异质期待,加之受困于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倦怠用户会重新考量展示内容或衡量隐私边界,节制公开披露成为保护形象和安全的理性选择。在陌生关系构筑的社交网络环境下,倦怠用户防御性体现在重浏览、轻互动的网络围观。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社交媒体成为倦怠用户网络围观的天然场所,弱关系社交媒体以共同兴趣为基础,陌生属性强,社会关系松动脆弱,任何用户都可就某一事件公开发表评价言论17o倦怠用户在弱关系情境中喜好以审慎姿态围观陌生人互动,在网络上保持缄默成为保护自己免陷舆论旋涡的防御行动。当倦怠程度不高时,用户还有精力围观浏
13、览他人争论。但当疲惫不堪时,用户将完全丧失围观意愿,逐渐走向销声匿迹之路。(三)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去社交化”倦怠用户在社交中逆向色彩浓厚,社交功能不再成为倦怠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核心追求,“去社交化”演变为倦怠用户行为表征的常见样态。根据“去社交化”的程度差异可划分为两个层次:轻度“去社交化”表现为时间延迟、浏览粗略和互动频次降低。时间延迟正逐步成为倦怠用户缓冲社交张力常见逗择,在网络社交中通过故意放慢回复速度来暂缓聊天节奏,为对方创设不在场的错觉,借助虚拟空间的隐秘性避免无效社交压力带来的倦怠增负18。群聊承载复杂的社交连通,用户情怠倾向浓郁,非必要情形下不会加入对话,只是粗略浏览信息内容,
14、有意识地降低知识分享次数。重度“去社交化”表现为策略性网络社交回避和自我隔绝。此类用户基本不再主动参与任何形式的在线社交,通常采取行动事先回避不必要的网络浸入,比如:谨慎加入群聊、将群聊设置成免打扰模式、退出缺乏价值的微信群,关闭信息推送功能,不随意浏览朋友圈内容19,阻隔不必要信息对网络生活的侵袭,实现社交媒体的高效“瘦身”。即便进行自我展示,用户也倾向于使用分组标签、动态隐私设置等情境隔离方式来分离受众,以求对个人社交空间隐藏与保护。(四)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离聚化”用户倦怠行为矛盾复杂,离聚特征显著。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离聚化体现为倦怠用户基于各种逻辑因素,企图通过回避转移、注销账号的极端举
15、动减轻疲惫心理,但出于信息接收、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需要等动机,个体已完全与社交媒体深层捆绑至一起,用户想要逃离社交媒体却被无形力量强行拉回,这种自相矛盾的新型人机依赖反映了人们对社交媒体的复杂情感,用户不能通过转移退出等逃离行动转嫁消除倦怠效应。由重要性强且替代性低的社交媒体引发的倦怠问题具有极强粘黏性和持久力,用户只能通过潜水、屏蔽或克制使用等浅表行动来应对这种倦怠问题,往往在采取这些和缓行为后无法完全消除疲倦感,反而加重用户不能逃离社交媒体操控的无助感。既想远离媒体又不得不依赖媒体,这种自相矛盾的纠结心态将会把用户带至更危险的境地。三、社交媒体用户倦怠行为的生成逻辑(一)主体逻辑:社交压力
16、超载“滋生”倦怠萌芽社交媒体日益与用户深度互嵌,但无意义的泛化社交、人机关系失衡与主体沉浸失控等压力逐渐让用户增添负累,当认知压力超出主体认知承受阈值后,用户将会催生出逃离社交媒体的意向。第一,过度连接延伸与表演性社交放大人情压力。社交媒体在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广度的同时却稀释减弱了社交深度,这导致用户直接连接的好友数量激增,但真正保持互动的朋友少之又少,社交媒体被有过短暂联系的陌生好友占据,维持社会交际成本增加但实际收益下滑,人际关系失调愈发严重。面对朋友圈投票、拼多多助力等社交压迫任务,碍于关系性压力的用户无奈接受,加速社交资本衰竭。用户在社交平台要顾虑与亲人、同学、朋友、同事多重社会关系,这使个体不能依照意志自由从事活动,只能无奈进行表演性社交。伴随社交媒体的交际链条延伸至工作领域,工作群事务侵占个体私人领域问题愈渐严重,意味着有限的时间内非社交性操作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