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林郭勒盟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建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锡林郭勒盟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建议一、总则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也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段。为促进我盟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指导我盟“十三五”期间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全区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指南、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
2、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锡林郭勒盟“十三五”防震减灾专项规划。规划适用期为2016年至2020年。二、地震形势与工作现状(一)地震形势锡林郭勒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位于东北块体和西南部与蒙古弧形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全盟境内形成了多条东西向断裂带,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和背景。按地震区带划分,全盟除南部旗县的少部分地区属华北地震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属东北地震区。全盟自1970年有较系统的地震记录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34次,5级以上地震9次,最大地震为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地震基本分布于贯穿我盟的几个断裂带附近,其
3、中,锡林浩特市、西乌和东乌旗地区地震分布较密集,震级较高。同时在锡盟南部地区受华北地震区中强以上地震的影响较大。据专家预测,我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仍将继续处于地震活跃期中,地震形势仍十分严峻,在锡林郭勒盟地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二)工作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盟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各旗县市(区)组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和指挥系统,防震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1、防震减灾基础保障能力得到提升。我局先后建设了虚拟地震台网项目、地震自动速报系统项目,在锡盟消防支队成
4、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完成了对全盟地震应急数据库的更新,为我盟防震减灾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盟的防震减灾基础保障能力得到提升。2、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组成的防震减灾法律框架初步形成,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逐步开展,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得到加强,盟行署和各旗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均制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部门不断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入盟政务服务中心,依法规范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工作,组织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防震减灾法制保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有专业测震
5、台5个,强震台2个,地震前兆台站4个;基本消除了城市及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安全隐患,交通、铁路、电力、通信、供水、供电、燃气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措施在抗震设计、抗震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得到落实;军地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地震应急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加强对地震现场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组织实施了全盟、多部门合作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完善了部分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多次组织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实现了地震应急演练的常态化、制度化、实战化。4、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不断深入,同时更加重视地震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建立了新闻发
6、言人制度,完善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三)存在的问题“十二五”以来,我盟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与我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的需求还不适应,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减轻灾害、保障安全的迫切需求还不适应,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没能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仍然偏少,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震预测水平不高。地震烈度速报建设刚刚起步,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水平没有根本突破性提高,预报方法、前兆观测手段以及数字预报技术仍处于落后状况。二是防震减灾基础能力薄弱。地震监测台站数量不足,密度不够、基础设施
7、落后,农村牧区的建筑物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严重不足,城市老旧建筑物达不到设防标准,尚未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地、宣传形式单一;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力量少、规模小、装备更新不及时、训练设施缺乏。三是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不高。地震部门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服务产品单一、质量不高,与政府要求和公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力量薄弱。旗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不健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地震基础设施、设备购置更新及常规工作投入不足。五是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能力欠缺。科技创新能力与防震减灾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机制及机构配置有待进一步完
8、善。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更加关注,对防震减灾的需求更加迫切。全面提高我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建设抗震设防要求全面落实,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与系统平台的建设,立足于服务我区“8337”发展战略和“十个全覆盖”重点任务,促进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今后5年我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四个全面”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坚
9、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社会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1、以有效减灾为标准,实现全面预防。把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检验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减灾效益最大化。2、以夯实基础为抓手,改变落后现状。把防震减灾基础保障水平的提升作为促进我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有效抓手,改变目前防震减灾基础设施、技术水平、装备配置落后的现状,以基础促能力,以能力促发展。3、以拓展服务为途径,提升防震减灾融入社会的能力。把防震减灾
10、公共服务向更宽领域拓展,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4、以提升能力为保障,支撑事业发展。强化地震监测基础,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队伍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地震行业自身能力,为防震减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三)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我盟防震减灾工作主要以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中心,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城市新建建设工程100%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矿企业和生命线工程基本具备地震紧急自动处置能力;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50%;地震
11、速报能力缩短到10分钟,速报后启动应急预案时间不超过30分钟,1小时指挥系统全面运转。四、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是我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防震减灾工作向2020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最后阶段。为此,要实现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提升防震减灾基础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的能力。(一)努力提升防震减灾基础保障能力1、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台站的综合化、网络化水平,紧紧围绕增强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和台网运维能力,强化台站维护,保障设备连续稳定运行,强化前兆观测,在监控手段空白区域有重点地新建地震监测台站或新增观测手段,消除全盟地震监测盲点,实现全盟各旗县至少有一个地震观
12、测站点,具备一种地震观测手段;规范地震台网分级分类管理,依法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措施,稳定提高台网运行质量和产出效率。2、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重点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和宣传产品的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3、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建设地震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应急指挥处置能力;完善地震应急数据库,建立地震灾害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地震应急通信保障技术系统,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地震
13、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检查的常态化;确保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联通联动,实现应急指挥准备高效常态;规范应急救援队伍分级分类管理,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培训的常态化;强化地震现场监测设施、应急装备、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配备和调用,确保技术保障能力的实战化和常态化;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用机制,确保紧急状态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够满足需求。4、提高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研究并应用地震观测数据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探索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物理预测新途径。强化地震预测预警理论研究,推进预测预警方法技术创新,深化对我盟大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二)努力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紧紧围绕“服务国
14、家安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政府应急管理和服务社会公众”,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丰富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实效。1、提供地震数据共享和预警信息服务。广泛利用国土、气象、水利、石油、地矿等部门在锡林郭勒盟的探测资料,扩大获取地震监测信息的渠道和范围;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锡林郭勒盟建设任务,向社会提供地震烈度速报信息,为生命线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2、提供规范的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推动锡林浩特市地震小区划、锡林郭勒盟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初步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等
15、成果在国土利用、城乡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应用。重视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提高重要交通运输工程、石油化工工程、能源及能源输送工程、水利工程等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和对区域地震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落实隐患排查和抗震加固措施。依托地震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审核方式,提供更加广泛、实用的抗震设防技术服务。3、提供农村牧区民居建筑地震安全技术指导和服务。强化农村牧区民居建筑防震抗震设防知识宣传普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牧区抗震房屋示范推广和建筑人员抗震施工技术培训,推广使用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典型图集,引导农民建房采用抗震构造措施,强化农民群众建造安全家园的意识。在锡
16、林郭勒盟防震减灾网开设农村牧区民居建筑防震抗震信息专栏,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扩大农村牧区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覆盖面。4、提供地震应急救援救助技术培训服务。健全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宣传普及应急避险及救助知识,提高全社会应急避险意识和素养。5、提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功能设置技术服务。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共同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技术审查工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情况及居民疏散要求,结合广场、绿地、公园、操场和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建设,指导建设单位配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的规范化,提高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三)努力提高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1、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