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由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先支配了数的组成的复习,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数的组成,另方面为学习口算和笔算做准备。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已驾驭,在此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二、说教学目标1 .结合数的相识,使学生驾驭整卜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2 .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3 .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数学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娴熟地算整卜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娴熟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整I-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四、说教学思路先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口算上学期学过的计算,导入整卜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爱好,要求他们依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从中选出:求一共有多少本?还剩多少本?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把302改成2+30那又怎样算呢?让学生独立思索后,在2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由学生发表看法,进行全班沟通。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先通过摆一摆,再算一算,请学生细致视察后,
3、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第的。接着比较练习口算。让学生知道把加数的位置交换时,它的结果是不变的。五、教具、学具准备有关例10的主题图、弊卡片、小棒等。六、说教学过程(一)曳习旧知,导入新知: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3个十和2个一是(),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 .老师创设情境,利用主题图进行演示: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请问同学们: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爱好,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思索,培育他们常常思索、提问的意识
4、。从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有数学。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1)老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真是一个爱提问题的好学生。(2)选择一个问题问:一共有多少本?应当怎样计算?(3)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302=32(4)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看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30和2合起来,计算30+2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3 .老师问除了30+2这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你是怎样算的?止生一起读30+2=32,2+30=32,视察30+2=32,和2+30=32,问:你发觉了什么?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能是交换30和2
5、的位置来算,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沟通,通过沟通,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4 .老师问:现在我们知道老师有32本写字本,拿走2本,还剩多少本?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2-2=30。你能告知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学问,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o5老师问:假如老师拿走3包,还剩儿本?你准备怎么解决?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2-30=2
6、。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如:从3个十2个一里去掉3个十:十个十个去掉。)【让生知道,可以依据数的组成学问,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十还剩2个一.】6激趣巩固算法师:哪个同学能说一道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让同学们算一算。谁能由这加法算式,引出它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信,当小老师出题来考考大家,不仅让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三)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1.做一做的第1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请学生独立摆小棒,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运用操作,让学生尝试练习,是注意“动手实践”的过程。(四)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自己起来说一说)本节课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相识规律,还培育了学生视察、联想,思维实力。开展小组探讨,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H己的看法,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念,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