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21024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占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2 .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 .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鞋居生活,学会用火。

2、4 .社会组织阶段: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1 .生产工具:磨制石蹈2 .文化遗存代表:阶段时间文化遗存分布地区概况特征新石器距今7000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时代早期至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粟等为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缴丝技术新石器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距今5000红山文化辽河流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时代晚年前模的祭坛和神庙(明显阶期良渚文化长江流域级分化)3 .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4 .社会组织阶段:2系氏族社

3、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私直制已经产生;战争不断)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一文明的特点:1 .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2 .“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一聚)3 .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4 .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三)社会特征1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

4、落联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dnxU)、帝辔(kU)、光、舜)1 .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2 .五帝时代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禅让制:原始社会的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缺乏强有力的公共权力)更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总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内在线索:新时期时代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剩余产品的出现一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一产生阶级(早期贵族和早期奴隶)阶级矛盾、部落战争加剧一政府、军队、监狱

5、等国家机器(社会公共权力)出现,国家开始形成重点结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转向文明社会的根本动力。(一)国家的产生一夏的建立1 .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3 .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后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4 .夏朝的统治中央: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除对熨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5 .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

6、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 .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3 .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版制的国家管理结构。4 .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二)西周1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 .政治统治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3)内容:分封土地人口和的位(4)主要诸侯国:燕国(深入东北最

7、远的一支姬姓封国)、鲁国(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宋国(商朝旧贵族微子)(5)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蜘述职的义务。(6)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7)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统治佚序确立和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工国家结构)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和保障疆域:(边远疆域)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趋同)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等级结构)消极方面: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地方分权与割据)对

8、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封建社会的贵族政治现象)(8) 瓦解的主要原因:分封制本身的局限:诸侯享有行政、军事、经济等相对独立的权力,形成割据动荡。经济根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导致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政治直接:诸侯国争籍旅并战争,各国的变法直接瓦解分封宗法制。宗法制(1)由来:夏商周一直推行宗法制。(2)含义: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5)等级: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

9、-士(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7)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既是宗族关系乂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9) 影晌:对当时:保证了於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宗法制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

10、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慕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监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3.西周灭亡(1)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 .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 .表现(1)农业(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

11、方式阶段),青铜农具极少。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时代)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上: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基本架构;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国家结构比较松散(主要通过部族、方国联盟和分封管理):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关系色彩,出现家国同构,属于贵族特权政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构成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神权(敬天占卜、原始迷信)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国家治理主要采触治而非法治。经济上:农业文明的集中反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

12、的生产工具,少量使用青铜,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阶段);集体生产耕作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当时的生产经营处于千耦其耘);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化上: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口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秩序、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出现敬德、承民和保民的观念。(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以周公旦等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受代、商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周天”的君权神授说,“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勺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