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有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有关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最终一课有关资料【(陈占元)】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与闻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1904年与莫拉斯相识。1908年与莫拉斯合编保王派的法兰西行动报,发表了多数激烈的极右派言论。1920年一度当选为议会议员。曾以诋毁法国政府罪入狱,越狱流亡到比利时。两年后获救回到巴黎。都德年轻时相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相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见,但他的友情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
2、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觉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闻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Smiddot;外国文学卷)【关于普法斗争(郭华榕)】普法斗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斗争。普法冲突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头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战胜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
3、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土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斗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斗争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倒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其次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斗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
4、,普鲁士王国从防卫转入侵略斗争。普鲁士军队占据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主动反抗。19日普军包国巴黎。巴黎人民起先组织国民防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倒戈。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倒戈,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防卫军接着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协作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斗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
5、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据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斗争变更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减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起先在欧洲拥有优势。(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小中见大、高度精练的范例一读最终一课(柳鸣九)】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始终是喜闻乐见的名篇,它曾赐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剧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宠爱,缘由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终一课这个短篇小说时,不禁这样提出问题。这其中确定有着某些东西,仍值得我们今日探讨和借鉴。当然,首先因为作品具有进
6、步的思想内容,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简单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斗争为题材。这次斗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拿破仑第三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斗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斗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在祖国紧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涨。阿尔封斯·都德也应征入伍。在战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的欢迎,后者以他家乡的五花八门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般的描绘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乡土之恋;前者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写他青年时任小学老师时的经验,在亲切自然的
7、叙述中,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学问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斗争生活赐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赐予他剧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组闻名的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其次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有的是颂扬一般人民酷爱祖国的感情和抗拒侵略的意志,在这里,他原来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视野扩大到民族的范围,创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组作品中,最终一课是最为优秀的一篇。普法斗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终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务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苦痛。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8、,一个短篇能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在一个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并把它表现得深刻动人?这须要艺术家的匠心。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卜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务和人民哀思的感情。巨大的特别的历史事务都是由一般的日常的生活进程积聚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务,正如不是任何一颗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彩一样。这就须要选择,须要集中,须要典型化,须要作者对历史事务的本质有正确的相识,并擅长选择足以表现这一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务的生活片断:这是最
9、终一堂法文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从今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斗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终的一课表现得再显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溢丰富,作者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务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辞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出了庄重的特别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一般的细微环节都具有了一种动人的力气,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陈。作品的主题特别显明,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民族的哀思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奇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肃穆的民族感情写起,最终一课庄重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却是通过
10、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动身,写出小主子公如何怕考问、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终的一课赐予他精神极大的振动,并由此而起先觉醒,对祖国的语言恋恋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懊悔,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相识,小主子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丢失祖国的沉重的哀思,对读者更有至深的感动。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占据者进行干脆的指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吩咐,他让自己的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Smiddot;考茨基的信),他通过
11、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哀痛和苦痛的详细描写,使自己对侵略者的揭露和指贲更为深刻有力。小说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来的,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作者不是对他们进行铺开的全面的描写,而是选择了他们在最终一课这动人的一刻的反应,突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也没有把这些人物描写得完备无象,尽善尽美,而是把他们表现得像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一样,如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教化工作也有不够尽责的地方,但是,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肃穆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身上都激发起某种崇高的情操,这就使他们成为动人的正面艺术形象。都德是一个笔端饱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
12、识的一般人为描写对象,他总是以一种柔软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视察他们,并且以怜悯的看法加以描写,因而他的人物描绘能给读者以亲切之感,最终一课也具有这一特色。最终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诞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全部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实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合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珍贵阅历,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今日再一次谈起它来的缘由。【最终一课的主子公是小弗郎上(许汝让)】在语文学习2019年第1期上,张大文的文章何必换一种读法不同意邓春江何不换一种读法一文的观点,即不同意小说的主子公是一组群像之说。张大文指出:“韩麦尔先生正是
13、一位捍卫祖国领土坚持到最终一天的英勇战士,小说的主子公非他莫属。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也不敢苟同文章中的一个论据:“既然他是一个受教化者,思想中国要比老师低得多,他怎么会是主子公呢?或者说,他怎么能挤到主子公群像中去呢?看来,以觉悟的凹凸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子公是张大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章中附带论及的谁是七根火柴的主子公时,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其实,思想境界无名战士高得多。”我想,思想觉悟的凹凸唯恐不能作为推断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参照系数吧?不然的话,阿Q、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人物都要被逐出主子公的行列了。看来,衡量是否为小说的主子公还得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认为辞海上定的标准可以参照:(主子公)
14、是“文艺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冲突冲突的主体”。一个“冲突冲突的主体”,一个“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使标准明晰化了。假如再适当引申一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应当围围着主要人物而绽开。用这三条标准衡量一下,我觉得最终一课的主子公应当是小弗郎上,而非韩麦尔先生了。先说“冲突冲突的主体”。最终一课冲突的焦点应当是折服与反折服的冲突,即普鲁士人要用强令变更民族语言的方法来恒久折服法兰西民族,不但要在领土上占据法国,而且是通过歼灭法国文化来恒久地折服法兰西民族的心。而法国人民,尤其是法国的孩子,“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似乎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恒久不会被折服。但可悲的是,孩子们(以小弗郎
15、士为代表)以前由于不重视学习并未驾驭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人们(以郝叟老头为代表)以前由于只知道让孩子们去干活挣钱,不关切孩子们的学习,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今日的局面。时间只有一天了,明天学校就要改教德语了,冲突就这样尖锐地摆在了人们而前。最终一课之所以能摄人心魄,就在于小弗郎士在种种外国(如韩麦尔先生剧烈的爱国心和使出全身力气教完最终一课的志气,郝叟老头捧着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发出的颤抖的声音,那阵阵紧逼的教堂的钟声和普普士士兵操练结束的号声)和内因(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决心)的作用下,最终完成了由厌学到细致学习、由厌烦法语的分词到酷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转变。因此,当韩麦尔先生用完全身力
16、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时,这两个字就不仅是写在黑板上,也是写在小弗郎士心中了。连硕童也知道爱国,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冲突最终解决了,小弗郎士是冲突冲突中的主体人物,当然是小说的主子公了,这是从总体到局部(主题到人物)的相识。再说小说中“集中刻画的人物”。粗粗看来,小说用了很多篇幅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服饰,似乎他应为主要人物。但你细致阅读就会发觉,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衬托。小弗郎土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普士士兵操练更“好玩”。在“最终一课”这特别的氛围中,他起先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迟到而责罚他,反而进行自贵,并且耐性地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