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锋镇人行桥--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锋镇人行桥--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概况1.1设计依据(1)建设方与我公司签订的项目设计合同(2)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区现状地形图(3)禁江区2022年第十二次重大项目周例会会议纪要(2022.8.2)(4)蔡江区清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23.09)(5)燕江区中峰镇清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资料1.2 项目背景中锋镇人行桥位于秦江区中锋镇场镇附近,拟建桥梁跨越清溪河。附近居民跨越清溪河,须依靠河道上游桥梁,需绕行约1.4公里,居民出行极其不便,现在场镇下游100米处新建一座人行桥方便居民出行。1.3 桥梁工程概况中锋镇人行
2、桥起点接G353道路,跨越清溪河至白峰村,桥梁全长79.0m。桥梁跨越清溪河,与河道正交,起点桩号K0+004,000,终点桩号K0+083.000,全长79.0m,采用(23+2X25)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桥面宽度:0.25m(护栏)+3.Om(人行道)+0.25m(防撞护栏)=3.5m。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轻型桥台,桥墩采用柱式墩,桩基础。本次桥梁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桥梁主体结构及铺装、人行道等附属工程。1.4 上阶段审查执行情况已按上阶段意见修改。1.5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满足强制性条文。2项目地区建设条件(本节内容摘自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1 场地位
3、置及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恭江区中峰镇污水处理厂附近。恭江区清溪河流域地处渝南低山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区内区域地形以狭长条形山脉与宽缓浅丘地形相间分布为主要特征,山脉大体呈南北向延伸,与构造线走向大体一致。由西北至东南地形逐渐升高,西北属“渝南低山丘陵区”,海拔190500m;东南属“黔北中山区”,海拔12001400m,地形陡峻,切割强烈;中部过渡带属中低山区,海拔5001200m。2.2 地层结构场地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现由新至老分别简述如下:(1)第四系(Q1)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上(Q3、冲洪积层(Q冷、残坡积层(QrM
4、)O1)人工埴土(Q3素填土:杂色,结构稍密,稍湿。主要由泥岩、砂岩块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表层20cm为混凝土路面,块碎石粒径一般为1011rn-70mn,最大可达50Omnb含量为40-80%,为修筑公路时堆填而成,堆填时间在近期35年,厚度一般为0.5m0.8m,主要分布于公路及居民区。2)残坡积层(Qjm):粉质粘土,黄褐色,可-硬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刀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局部含少量砂、泥岩碎石,碎石粒径0.52.0cm,含量约占10%。表层含植物根系。该层主要分布于河床两岸斜坡坡体上。厚度为0.80m4.80m。3)冲洪积层(Q严):砂土:灰褐色,软塑可塑状,无摇震反应,切面
5、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粉细砂含量一般20%30%,钻探揭露厚度1.Im6.3m,该层主要分布于河床及两岸岸坡。块石土:灰褐色,稍密-中密状,块石含量50%70棱角状-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约12Omm,成份以砂岩为主,少量泥岩,粉质粘土、粉细砂充填其中,钻探揭露厚度1.7m-1.9m,该层主要分布于河床。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2022版),提出工程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详见下表: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地层年代岩性SS(KNZmj)抗典强度压缩票数(MPaj)抗拉强度(kPa)地艰承我力特征值(kPaI基底摩擦系数极限雄阻力QPk(
6、kPa)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内康擦角(0)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叭)粘聚力C(kPa)天然饱和Qiml素填土19.519.824*10*20*8./900.20砂土19.0*195.25*5420*0姒堤基)IIO(岸坡)030160块石土21.0*22.0*30*025*0140035350Q1粉质恭;土18.819.011.421.58.015.40.44/姒堤荔)12()(岸坡)0.15300耳泥岩强风化/25502550/3000351400弱风化25.125.2371()037100/1006.64.28000.4022()0砂岩强风化22.823.130503050Z/4000.40
7、1800弱风化24.925.241.320041.3200/200041.031.012000555000注:本次勘察坝址区仅取到弱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未能进行室内试验,表中强风化泥岩参数为经验值。2.6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据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抗凝设防烈度为VI度,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据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2010)第4.3.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Vl度时,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及处理。(本章节节选自地勘报告,详细情况详见相应地勘报告)3设计规范及标准3.1设计规范(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
8、0I5)(2)公路拶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lI-2011)(2019版)(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2)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紫红色、紫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厚度一般050m1.00m,。弱风化层岩芯较完整,岩质较软,钻探未揭穿该层,为工程区主要岩层。砂岩:灰白色、灰黄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9、钙泥质胶结,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暗色矿物。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厚度一般0.5Om1.ooIT1,0弱风化层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钻探未揭穿该层,主要分布于岸坡陡坎部位,为工程区主要岩层。2.3 地下水地表水:工程区地处河谷地带,区内地表水以清溪河及白峰河为最低排泄基准面,地表水多表现为季节性面流排泄于白峰河及清溪河。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其中:粉质粘土层,渗透性较弱,含水中等饱和,受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补给,与河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随河水位的升降而升降。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基岩浅部,受地表水和大气降雨
10、的补给,其富集因素受裂隙发育程度和地形地貌影响,岸坡基岩浅部裂隙张开带为该类地下水主要含水区,水量中等。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可知,工程区环境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存在弱腐蚀性(规范最低级)。2.4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根据地表调查测绘,工程区为低山丘陵地形,工程区段河谷开阔平缓,区内无较大规模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发育。本区物理地质现象表现为岩石风化及岸坡土体冲蚀塌岸现象;风化形式主要以表层面状风化为主,其次为裂隙风化和顺层面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泥岩等软质岩类抗风化能力较差,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崩解,强风
11、化层一般厚0.5m1.OmO塌岸现象在土质岸坡河流冲刷段发育较普遍,工程区无泥石流等其他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未见断层通过。2.5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岩石室内试验和土体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及临近同类工程经验,参照水水泥用量8%的膨胀剂,膨胀剂要求是大厂、回转窑生产,膨胀剂根据试验及厂方提供的参考数据综合分析后确定,并保存依据资料。C5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22.4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ld=1.83MPa,弹性模量Ec=3.45X104MPa0C30混凝匕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3.8MPa,轴心抗拉强度设
12、计值fkl=1.39MPa,弹性模量Ec=3.OOXO4MPa02.6 .2耐久性要求为使结构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要求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50,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350kg11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最大碱含量不大于3kg11桥梁混凝土中必须采用低碱活性的集料,避免出现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对桥梁的耐久性造成危害。2.7 .3混凝土外加剂拌制混凝I:过程中如需要可掺入适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如减水剂、防水剂等,但混凝上拌和中应慎用早强剂。外加剂的掺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泡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外加剂的掺用必须以
13、严格的实验为基础,满足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确保外加剂的掺用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等级。2.8 .4桥梁各部分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1)连续箱梁及全桥支座系统(楔形块、垫石):C50混凝土;(2)桥台、基础、搭板等:C30混凝土,其中桩基采用水下混凝土(3)垫层:C20混凝土。4.2普通钢筋及钢板4.2.1 钢筋及接头连接设计普通钢筋采用HRB400和HPB300,抗拉设计强度分别为330MPa、250MPa钢筋主要技术性能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的有关规定。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接头
14、和钢筋机械连接接头:HPB300钢筋接头建议采用闪光对焊,条件不具备时采用电弧焊(双面焊缝);HRB400带肋钢筋直径16mm时接头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I级,接头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的规定。(7)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I66-201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36562020)(9)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2-2008)(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fT3310-2019)(11)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CB/T5224-2014)(12)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13)公路桥梁盆式支座标准规范(JT/T391-2019)(14)公路桥梁伸缩装置(JT/T327-2016)(15)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I39-2010)3.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1)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2)使用年限:50年(3)设计安全等级:一级;(4)设计荷载:人群:4.6KN/11?;(5)地震基本烈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6)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15g;(7)桥梁抗震设防分类:D类;(8)环境类别:类环境。(9)设计洪水频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