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57789 上传时间:2024-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苜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自读、齐读、配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2 .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3 .通过背诵默写,尝试恰当引用诗句增加文采。教学筮难点,通过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朗读五首古诗老师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可以标注一下字音和朗读中的停顿。现在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停顿读清楚。2 .积累文学常识这篇课文选择的5首古诗是编者按照诗人生卒年先后来排列,请同学们看一下,学习古诗文,需要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这个表格里的内容,请大家重点关注诗人的姓名及其生活

2、的朝代。源名诗人朝代生卒年诗歙的体长建岛州台歌陈子跖唐661-702古体诗杜甯唐712-770古体诗钱飞来峰王安石宋1021-1086绝句游山西村一游京1125-1210律诗己文杂诗(其五)鬓白珍清1792-1841绝句我们还要了解这五首诗的体裁。登幽州台歌题目中的“歌”指的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属于古体诗。主古体诗不要求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登幽州台歌前两句为五言,后两句为七言,比绝句和律诗都要自由。望岳也是古体诗,每句五言,被称之为五言古诗。登飞来峰己亥杂诗是绝句,游山西村是律诗。律诗通常每首8句,每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句为尾联。我们将用三个

3、课时来学习这篇课文1第1课时我们来学习望岳。第2课时我们来学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第3课时我们来学己亥杂诗(其五)和游山西村。设计说明:本课共有五首诗,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先扫除字音障碍,明确诗歌体裁等基本内容。结合注释,了解内容1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中的望岳。诗题“望岳”是登上泰山游览的意思吗?明确:“岳的意思是高大的山。中国有五大名山,我们习惯上总称这五大名山为“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高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为五岳之首,题目中的“岳”指的就是泰山。补充: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土,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

4、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小结:望岳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望泰山时的所见所思。批注A1J:修改:先了解内容,再概括视角。作者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里泰山的?2 .这首诗的标题是“望岳”,“望”字是诗眼,引起了整首诗的内容,同学们读出诗人望着不同视角了吗?从这些视角中,作者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呢?诗句中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I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圈划出相关词句并结合注释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一预设: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里岳的第一印象是齐鲁青未了”,即泰山横跨齐国和鲁国,青色的峰峦连面不断。根据这

5、个意思,可以推断诗人写的是远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再联系第1句诗“岱宗夫如何”来看,诗人先是自问,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然后自答:齐鲁青未了,他这个自答显然是根据泰山看到一片绵延的青翠而做出的推测。这山势如此高大如此壮丽,相比是横跨“齐鲁”两个国家吧。(诗人初见泰山时,不可掩饰的惊叹与仰慕之情。)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一“神秀”二字交待了诗人望见的泰山的特点一神奇和秀丽,而这种神秀之景,诗人认为是大白然所为。造化是大白然。在诗人笔下,大自然仿佛特别青睐泰山,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此。“阴阳割昏晓”还是写诗人望见的泰山景象,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面为阴,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灰

6、暗,景致截然不同。诗人对眼前所见景象的感受集中于一个“割”字,山南山北一“昏”-“晓”两个天地像被锋利的刀剑割开一样。一个“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之情)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一这两句的意思是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看鸟儿飞回山林。诗人望见了云卷云舒,诗人也望见了飞鸟归巢。将层出不穷的云气尽收眼底,凸显出泰山的高峻。时已薄暮,鸟儿纷纷投林还巢。(诗人的“决毗而望”尽显诗人被泰山雄伟壮丽景象的赞叹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这两句始终表达了诗人登顶泰山的愿望。“会当”意为“终要”“定要”、“凌绝顶”意为登上顶峰。两句诗的意思是

7、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而俯视天下的群山,“众山小”是诗人怀想自己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的感受。以众山之小显泰山之高。小结:整首诗一共8句,前六句是实写诗人望见的泰山,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登顶后望见的泰山。无论虚实,都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雄伟、神秀,这就是诗人望见的泰山。诗歌前4句并没有提到“望”,句句写泰山之景,而句句都是望的结果。可谓岳中含望。后4句诗人用“决眦”“一览”这两个词语表达“望”的意思。就在每一句的望中含着“岳”,望岳一诗被后人誉为泰山之绝唱,确实绝妙。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了问答的形式,写出了作者的兴奋和惊叹之情。而当中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神奇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之情,诗

8、人因望而生情,因望而励志。正是泰山的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攀登的愿望,因而在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触景生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的宏愿。“会当”“临”这两个词表现出了杜甫登泰山的决心,贴切传神。情感比起前几句显得更豪迈。设计说明:借助诗眼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三、 知人论世,理解情感1 .那么,诗人从望岳写到渴望登岳,要表达什么情感呢?提示:关注注糅一中的写作背景。补充:此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比较早的一首,写下此诗时诗人大约24岁。年轻时的杜甫立志兼济天下,他的很多诗句中都有过这样的表达,比如: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一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稷、契都是上古的名

9、人,稷被奉为股神,契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能臣,看来作者是希望自己能成为辅佐君王的能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两句诗直白的表达了杜甫的愿望:他希望能辅佐君王再现尧舜时的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社会景象。2 ,了解了作者青年时的抱负和志向,再读这首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预设:诗中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朝气。攀登泰山也好,兼济天下苍生也好,在所有困难和考验面前,诗人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出了乐观自信、枳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设计说明: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四、 课堂总结诗人的远大的抱负和泰山高大伟岸的形象相吻合,是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10、”的充分体现,由此这首诗的主旨可以概掂为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嫌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诗人不怕苦难,对前途充满信心雄心、气概.理解这样的情感后,再次齐读诗歌。设计说明:明确诗歌情感,以读促悟。五、 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1 .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大致说来,古人登高望远,有这样一些缘由:伤春悲秋,写尽心事:感怀历史,凭高吊古;怀人思乡,满目愁绪。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设计说明:出F加深学生思维容量的考虑,将两首登高远望的诗

11、歌放在一起学习。讲读登尚州台歌1 .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疏通大意。2 .“登幽州台歌”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吟诵了一首诗,这首诗歌表达什么主旨呢?先请同学们画出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第四句中有个词语直接点了诗人的情感怆然。怆然的意思是悲伤的样子,涕是眼泪。涕下是怆然的外在表现,怆然而涕下。写出了诗人的悲伤之深重,还有一个“独”字,孤独,给作者凄凉的悲伤增添了深重之感。3 .老师来读读这句诗,大家体会一下如何处理朗读中的录音来传达诗人的悲伤之情?第一种:把重音放在“独”字上。第二种:重音放在“怆然”上。追问:你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明确:独写出个人的孤单渺小,怆然写出作者的孤寂悲凉

12、。追问:“独”从何而起?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前”“后”指的是前代和后世。前两句诗写诗人登上幽州台,驰骋思绪,俯仰古今。诗中用两个“不见”引起下文的一个“独”。正是因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才会感到孤独。“天地之悠悠”诗人设定的空间背景不仅仅是他所登临的幽州台,不仅仅是他的家国,而是一个更大的空间一一天地之间,天地之大也是诗人的“独”。第一二句中的“前”“后”写出了时间的久远、而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阚诗人把幽州台上的自己放在了无限的时空中来反观自身。时间久远天地无极,个人生命如此短促。在有限的生命里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那是多么多么令人悲伤的。4 .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进一步理

13、解诗人的情感,老师在这里补充一点背景。补充: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使仪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导致军事失利,具有政治见识的陈子昂多次进言却不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登上了幽州台,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呢?大家看一下注解1。小结:当他口光穿越历史长河,他想看见的古人和来者可以理解为明君和贤士。因此,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因怀才不遇而苦闷失意的心情。5 .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请大家再来朗读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同学们还要注意这首诗的节奏变化。明确:这首诗在句式上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方法。前两句音节这两句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14、。后两句每句6个字,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的停顿,可以读成天地。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前后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因而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种节奏和停顿.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这首诗。设计说明:首先关注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再关注这句话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联,最后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进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方法也将用于下首诗歌的学习。三、 讲读登飞来峰Z批注A2J:修改:先结合注释疏通诗意,补充“浮云”的象征意义.1 .胺下来我们用刚才所学的方法继续阅读登飞来峰。首先请大家结合注释白读一遍这首诗,圈划出直接表达诗人情

15、感的语句。I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一一不畏惧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追问:要有怎样的语气来阅读?(坚定)2 .那么这种“不畏”之情与其他诗句有何关联呢?“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知诗人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这座塔有“千寻”之高,千寻在这里是虚数。古人以8尺或7尺为一寻。千寻之塔可想该有多高了。下句所说的“浮云遮望眼”与千寻之高度形成呼应。诗人在这里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日出。请大家想象一下飞来峰上那千寻塔送入云天的气势吧。这两句渲染了飞来塔之高,给人以峻拔之势.也为下一句的“不畏”做足了铺垫。“自缘身在最高层”,缘的意思是因为,自缘解释为自然是因为,体现出肯定的语气,把三四两句连起来理解,正是因为自己站在塔最高层,所以能够不为浮云蔽眼。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初涉宦海,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小结:诗人借自己登高望远的经历表达了自己高远看、励志有为的人生态度.3 .请大家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