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概念导读课例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概念导读课例_2.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循文体概念先导启思维设题驱动乡土中国导读课课例探究论文摘要: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社会学专著,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存在阅读难度。在整本书阅读过程应从文体出发以“概念”作为阅读的抓手,并立足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创设题目启发思维、形成能力。本文借助课例以概念导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借“概念”打开乡土中国这本专著。关键词:概念思维乡土中国阅读乡土中国,既需要研究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又需要站在“学术论著”的立场上明确其文体特征,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还要探寻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所以,笔者在设计这堂导读课的时候,主要兼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导读依据1.文本解读过程中
2、对文体意识的紧密关照。李洪波老师在文体、互文、课程与受众一一文本解读应具备的四种意识一文中指出,文章的文体特征不仅是形式的需求,更是审美的体验。换句话说,文体的特征,不仅是创作者写作时需要参考的标准,也是读者阅读文本时需要找寻的线索。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提到“这本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还指出“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可见,作者并不打算作太多的细节描绘,从微观角度挖掘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而是立足于乡土社会的整个范畴,试图从宏观抓住社会制度的根本。我们要认识本书中提及的中国社会,就一定要借助“概
3、念”,而费老也确实在本书中提炼出许多“认识现象的概念”,“它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那么“概念”,既是论述的起点,也是论证的结果,这是本书显著的文体特征,也成为走进文本有力的抓手。2.教学方法选择过程中对受众意识的准确贴合。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视为老师和学生以文本为媒介的一场对话,那作为受众,学生与文本的联系就是文本解读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学生作为一种独特的受众,有着自己以往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这就形成一种受众对文本的期待视野。概念是抽象的,乡土是陌生的,造成了阅读的距离,这就需要通过外在的形式拉进距离,营造阅读氛围
4、,带给学生阅读期待。管贤强老师在创建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文中指出“以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来看,基于学习任务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其有效路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学习任务单成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笔者希望通过巧设题型的方式,给学生设置阅读任务,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3.具体知识的获得转化为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费孝通的整个生命史看,他致力于乡土研究,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广袤的乡土,从东部到西部,从家乡到边疆,从汉族村落到民族村寨,他用生命寻找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摸索“乡土”中国的历史逻辑.40年代救亡图存的方式有很多,实业救国、投笔从戎、执笔呐喊,还有一种就是作为
5、一个社会学家对本民族做深入透彻的研究,从而找寻医治的良方。费孝通也曾说“事实上,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李晟明在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可见,这本书的内容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所以笔者希望学生通过概念习得“乡土”知识,也能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费孝通的眼光”看问题。二、教学过程1 .设疑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费先生开篇中这样说道(PPT),同学们你赞同这个结论吗?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的很好。乡土本色生:同意。因为“土字蕴含了很多意味,乡下人以土为生。生:我也同意,我认为土是乡下人的生存特色。
6、师:用“土”来形容乡下人,有同学不同意吗?生:现在乡村发展很好,不能用土来形容了,乡下人也很先进。师:我们可以发现,这几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的理由主要是围绕“土”这个字的理解展开的。那么你在赞同或反对时,作者的对”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如果你们对“土”的理解有分歧,岂不是“失之亳厘,谬以千里”?2 .界定概念。请同学们阅读P9-P12,完成填空(PPT)0“土”的基本意义是O“土”的重要作用是O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人群和人群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具有和的特点师1: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生:我的答案是“泥土命根不流动孤立和隔膜”。师1.我发现你对第二个答案有些不自信呢?为什么呢?生1
7、:“命根”这个表达比较生活化。师:的确,“命根”这里运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那么如果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理性的说法,也就是它的本体是什么?生2:我用的是谋生手段。师:嗯,很好,(PPT呈现完整内容)。如果要在一和二之间加关联词,你觉得用哪组关联词,最能说明它们的关系?“土”的基本意义是泥土。“土”的重要作用是谋生手段。人和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人群和人群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具有孤立和隔膜的特点。生3:因为所以师:你为什么要用因为所以?生3:存在因果关系,前者推出后者。师:那么二三句用什么关联词比较好?生4:也是因为所以。师:三四句之间呢?生5:还是因为所以。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一个概念入手,再进行合
8、理的推论,他们在逻辑上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就在第一句前加一个“因为”,后三句前加一个“所以”,一起齐读一遍。(全班齐读师: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论证,而逻辑的源头就是要找到核心概念,做好概念界定,我们要保持与作者在概念认知上的统一,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学的“同一律(PPT):逻辑学基本规律之一,即在思维和论述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的确定和统一。亚里士多德3.概念反驳师:有了界定概念的认识,我们再来看这句话,(PPT)“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文字下乡),首先就要弄清楚哪个字的含义?生齐:愚。请同学们阅读P19第二段,对“愚”字概念界定。参考句式:愚即;愚是指;愚不是而是
9、生:愚是指智力有缺陷,而不是指不识字。师:为什么用这个句式?生:因为对愚的认识有不同。师:因为作者和城里人的认知不同,所以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的同学如何定义?生:愚不是不识字造成的文盲,而是智力上的不足和缺陷。我也用的是这个句式,这样能表达清晰。师:很好,当概念有分歧,那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驳斥,提出准确的概念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排序。(PPT)o,上t不仅文字”,mrAMO,tHgIrE龙映T*.生1.我最先找到位置的是,因为这句话是一句结论性的话,它反驳了前面的观点,也就是最后的生成驳论。我的分论点一是分论点二是,再依次是。师:对于这位同学最先得
10、出的驳论,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齐答没有),那么前面的分论点呢?生2:我和他的观点不同,分论点一是一样的,但分论点二是。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两者是并列的分论点?生2:分论点一是从乡土社会本身的角度,分论点二是从文字产生的角度,这是两种不同的理由。师:这位同学分析了原因的不同方面,乡土社会本身是内因,文字是外因,刚好构成了分论点,很好。我们来听听别的组的同学生3:我最先找到位置的是推论一和推论一的递进,分别是。师:为什么你认为他们是递进关系呢?生3:因为关联词,不仅而且,这表明了递进的关系。师:通过关联词找到句子的逻辑关系,这非常严密。生4:我们对推论一和推论二的顺序有分歧,有人认为是,还有人
11、认为是。师: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谁推导出了谁?是文字多余所以多文盲,还是多文盲所以文字多余呢?生:是文字多余所以多文盲,因为没用,所以不学。师:不错,对于不影响生活的事物,自然很难有学习的动力。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妨来完整呈现了一下顺序:分论点一分论点二推论一推论一的递进推论二递进驳论4 .概念辨析师:有了正确的概念才能让逻辑更顺畅,正如费先生自己在前言中所说:(PPT)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一费孝通概念又衍生出新的概念(PPT呈现前四课诸多概念),有些概念它离我们生活很近,比如“土”“愚”“私”,有些概念却很抽象,比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那化抽象为具体的最好的
12、办法是什么?生:就可以运用比喻,举例子的办法。师:不错,我们看表格,结合给出的实例和比喻,完成概念的辨析,并说出依据概念辨析常见社会中心范围划分依据比喻举例团体格局西洋社会团体界限分明范围固定法定权利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会给父母赡养费。差序格局一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波纹“大观园”,兴盛时花团锦簇,凡拉的上的亲戚,都包容得下;衰败时,树倒砌的散。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生:我认为差序格局对应社会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他的中心是“个人”,范围是不确定,划分依据是血缘。师:你为什么觉得是中国乡土社会形态
13、呢?生:因为举例部分一个是西方的特点,一个是中国古代的例子。师:那为什么你觉得中心是个人呢?生:因为比喻里面,西方是一捆柴,而差序格局是一颗石子。师:观察很细致,范围哪里看出不确定?生:因为例子里大时候是大观园的花团锦簇,小的时候是树倒翻处散啊师:那么关于最后一点,老师就不不太明白了,怎么会按照血缘划分呢?这不就是家庭团体了吗?生:因为繁荣时什么亲戚都来,落败时妻子都不理。师:会造成这个局面,是由什么决定的啊?是血缘吗?生:哦!是他们势力的大小!师:对了,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了范围的大小啊!通过事例、比喻,我们很好地辨析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这两个人概念的区别。5 .方法总结今天我们从概念入手,将
14、它作为打开整本书阅读的一把钥匙,明确了“概念界定”“概念反驳”“概念辨析”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以后能运用这种呢方法展开对学术类著作的阅读。当然,我们了解这些的意义在哪里?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我们需要追问它的实际效力在哪里?正如费孝通所说“在中国,不缺少几个会治病的医生,解除“社会的疼痛”比解除“个人疼痛”更有效J他正是在那个积弊丛生的年代里“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严更)。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社会学专著,兼具学术价值和阅读难度,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能否“坚守语文学科的疆域”不越界,能否在宏观感知下带给学生微观的文本品读,这都是对执教者的挑战。当然,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是出于了解、理解的目的,那么只要找出论著中的观点即可;如果是出于批判、借鉴、审视的目的,那么就要聚焦在学术论著的思路、论证、结构上。笔者立足于后者,希望通过概念导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借“概念”打开乡土中国这本专著。参考文献:1 .李洪波.文体、互文、课程与受众文本解读应具备的四种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8.2 .林忠岗.论著修习的“结”与“解”J.语文学习.2019.3 .李晟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J.中信出版社.2014.孙慧丽1983女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学士学位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