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漕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漕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保曹与祈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龙神信仰龙神信仰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是龙神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是导致龙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龙神庙宇主要分为两类,i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龙神信仰对运河本身和明清国家而言,其功能更多体现为治水与保漕;对地方官员和民众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祈雨和教化。由信仰活动而衍生出的众多仪式和传说,在促进信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强化地域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运河区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导致传统的龙神信仰发生了新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明清:山东:运河区域:龙神
2、信仰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且以旱灾影响最为突出。严重的旱灾往往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故民间对祈雨神的信仰极为盛行。民间用于祈雨的神灵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龙神最为有名,各种龙神庙宇遍布城镇和乡村。学界对于龙神信仰做了大量研窕,但有关运河区域龙神信仰研究的成果尚不太多。本文以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为视角,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龙神庙宇分布情况的同时,论述其对明清国家及区域社会的影响,重在分析龙神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运河、漕运在构建区域社会神灵信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在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同时,为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一、龙神庙宇的构成及分布中国的龙崇拜产
3、生于原始社会,就龙崇拜的性质而言,是一种灵物崇拜。龙在传说中是有鳞角须爪的神兽,具有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特征,这在史料中有很多记载。如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329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自会编世传的内容与其基本一致:“画龙有九似之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嶙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2112古时因不了解自然规律,人们认为龙能兴云布雨,影响旱涝灾害。因此,自汉晋以来,民间就有祭祀龙神的风俗,其目的体现在求得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和治理水患等生产生活方面。“龙王”这一称谓的出现,还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封禅有
4、关。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龙王的称谓,其后,统治者的封禅则进一步强化了龙王在民众中的影响。封建帝王最早将民间龙神正式封王是在宋代。宋会要辑稿记载:“京城东春明坊五龙祠,太祖建隆三年,自元武门徒于此,国朝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先是熙宁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龙庙,祷雨有应,赐额曰会应,自是五龙庙皆以此名额云J3465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诏天下封五龙庙皆为王爵,青龙神受封广仁王,赤龙神受封嘉泽王,黄龙神受封孚应王,白龙神受封义济王,黑龙神受封灵泽王3465。随着龙文化的形成及龙神信仰的传播,龙王被赋予更多的神职。明清时期,龙王除了兴云布雨之外,又增添了诸如保障行船安全、防洪护堤、减少黄
5、河水患甚至守士安坟、帮助民众抵抗官府压力等职能。依据明史河渠志明实录等资料统计,明代山东境内共发生水灾69次,平均每4年就有1次水灾发生。清代山东地区黄河与运河水灾更为频繁。清代山东地区共发生洪灾129次,其中黄河洪灾66次,运河洪灾39次,黄河、运河井遇洪灾24次。4灾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并通过社会实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5山东运河区域黄河与运河交汇处复杂的地形和频发的水患,使之成为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各种治河工程建造非常频繁,因此,龙神信仰极为盛行。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共有大的龙神庙宇约30座,还有众多庙宇因为规模较小等原因,没有被收入地方志中,故实际
6、数量远大于此数。由于治运保漕、水旱灾害等原因,龙神庙宇不但数量众多,分布也很广泛,运河沿岸各州县儿乎都有龙神庙宇。此外,龙神庙宇具体名称各异,很不统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和乡土文化。建造龙神庙宇的主体也很广泛,既有河漕官员、地方官员,也有地方土绅、普通民众。二、治运与保漕:龙神信仰的漕运特色运河区域的龙神庙有两类,一类是官方修建的龙王庙,另一类是民间自发修建的龙王庙。如位于汶上县南旺镇的南旺分水龙王庙,该庙建于明初。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实施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使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黄淮。
7、为酬神报功、镇摄水患,二人主持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分水龙王庙,明天顺二年(1458年),主事孙仁重修,有司春秋秩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巡抚蒋陈锡等捐俸重修。明清两朝不断加大时南旺分水龙王庙的扩建、补充,使龙王庙成为规模庞大、水神庞杂的庙宇。乾隆帝六次南巡,多次驾幸南旺分水龙王庙,并专门为龙王庙题诗以示崇敬。济宁运河北岸有龙神庙,旧址在南门外,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同知刘大昕所建。永乐元年(1403年),知州李显忠重修。弘治六年(1493年),判官李宾重修。万历时,尚书舒应龙将其移于运河北岸。南北往来的漕运兵丁、船夫舟子和商贾无不祭拜于此。济故当漕艘孔道,商民帆t往来其地者,无不
8、乞灵龙神”6239。南旺分水龙王庙位于汶水入运处,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明清两代河漕官员多次重修和祭祀南旺分水龙王庙,为其所撰写的碑文或祭文更是数不胜数。明大学士许彬的南旺分水龙王庙记略记载了天顺二年(1458年)主事孙仁重修南旺分水龙王庙的原因:“去汶上西三十里,周回百余里,前都水使者尝患舟楫往来漂没无定,故筑堤其中,绵亘南北七十里,置椿木两旁,中实以土,以为织卒之路。堤之两侧弥漫浩渺,冬夏不涸,其东则地稍高阜,水中分之。南通济宁,北抵安山皆入河故道。通舟楫往来,获便,其上建龙王庙以镇之。前此治其事者少有怠忽,则风涛暴溢,堤岸冲决,奔流怒涨,舟彬为所吞噬,而殃及民田者往往也。去
9、年秋,池阳孙公仁由进士拜都水主事,来莅于兹,既尽心所事,复睹庙貌倾圮,慨然谓治水簿魏端日:自吾奉命以来,堤防坚固水不患者,虽人之力,实神之惠也。今庙貌不称,何以妥灵,属兹岁稔,盍新之?端归,语知县中紫、县丞李昂、王臣、主簿徐政、典史方俊,各出俸金以相成之。”728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遣总理河道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恭致祭于分水龙王之神:兹者漕河横溢,运道阻艰,特命大臣总司开潘,惟神职司水道,捍患御笛,式用遣官备申祭告。端望监兹重计,纾予至怀,急靖洪澜,佑成群役,俾运储以通济,永康阜于无疆。8713万历九年(1581年),工部主事马玉麟的重新分水龙王庙记亦记载了重修分水龙王庙的原因和经过:
10、“南旺旧有分水龙王庙,万历八年,余初莅任,百务未举,志于鼎新而未暇也。明年二月,大宗伯新会潘公至,日畴昔室人梦与神语愿助余费,子其为我新之。余唯唯于是,亦捐余赞,择日命工饰其庙貌,洁其堂虎,始于四月十五日,而毕工于二十七Fl,盖百年之故址焕然一新,而神灵益妥矣。抑闻之志云南旺视他地为特高,号日地脊,势若建瓶,此汶水所由分也。繇斯以谈昔人立庙之意,岂非以兹地之水易泄而难蓄,而觊神阴相其源流也耶?国家岁漕五百万石给京仰,赖会通一河,而南旺仅以妆、泗、诸泉之水供五百万石之运,微神力孰能保障于无虞也J8721河漕官员重修和祭祀庙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运和保漕,从中可以看出,南旺分水龙王庙。河道、漕运关系
11、密切。三、祈雨与教化:区域社会视野下的龙神信仰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现实情况往往不遂人愿,不仅水患频繁,旱灾也时有发生。清代山东全省107个州县“共出现旱灾3555次,涝灾3360次,黄河运河洪灾1788次,潮灾118次,加上其他后,全部水早灾害达9121次之多960龙神对运河本体或对朝廷官员而言,其功能更多地体现为治运与保漕,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其功能主要与祈雨有关。在山东运河沿岸的许多村庄中,都有龙王庙,每当农业生产霜要雨水或旱涝发生时,百姓便举行仪式祈求神灵。东昌府志记载了聊城的龙王庙三座:一在城内万寿观西,在崇武驿北河东岸,一在李海务闸西。另有一座龙神庙,在城东南
12、,龙湾西岸,原名杨公祠,乾隆五十五年改为龙王庙TIO1880东阿龙神庙在城南二里许,正殿三间,抱厦三间,东厢房三间,前大门一间,缭以周垣,外戏台一座。明洪武八年(1375年),该龙神届初建于城北八里许大河口东岸;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白栋将其移至城南,日灵惠祠;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郑廷瑾捐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李大纯重修1185-860夏滓县境内共有三座五龙王行祠,祀五方龙神,知县王民正建祠祀,在城西南二十里:又一在城东南三十里马颊河龙湾之侧,明天顺年间知县薛正建;又一在城北七里屯,创建无考,所在祷雨履验,岁时致祭12860这些庙宇受运河影响较小,主要发挥祈雨的功能
13、。峰县志记载峰县霖泽庙在城北六十里沧浪渊,明弘治四年重修工邑人丁本重修霖泽庙记云:峰北六十里,峰峦突兀,严崖连络,有翼然居乎其中者为沧浪霖泽庙焉。霖泽者,盖宋宣和中所赐庙额也。庙背负峻山,俯临深涧,下有二池,深阔若寻丈,水色黑如也。下池深上池之半,而阔过之,两崖壁立,不可近视。土人往往不敢狎玩亵视,庙而祀之不知几千百年矣。春而祈蚕,秋而报谷,以牲醴祷于祠下者无虚日。时或旱水溢,众斋沐积诚以祷,祷而辄应。13428滕州、鱼台、金乡、嘉祥等地亦建有龙王庙或龙神庙。龙神信仰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地方官员往往希望通过崇祀龙神,传达官方重视农业、体恤民生的政治理念,以达到和睡乡里、教化民众、维护地方社会秩
14、序的目的。东平州戴家庙闸有龙王庙,正德八年(1513年)建,万历年间重修。明人傅光宅的重修龙王庙碑记在介绍龙王庙重修原因的同时,极力宣扬龙之功德,论述祭祀龙神的重要意义:“盖尝读易爻之六乾,皆称龙德。龙之神灵其K腾变化,利泽寰宇,不可测识矣。况龙而有王,又神力功德为群龙主,其呼吸为风云,声为雨露,怒为雷霆,行为江河,止为渊海,尤非可为拟议者。故国家江河之侧各有勒建庙宇,其民间私建者尤重良,以龙王功德利泽在人间者无量也,虽然神岂无望报于人哉!精神感通,神人无间,睹庙貌而生敬,假瞻拜以致诚,可以悔过、迁善、灭罪、造福。转旱潦为时若,通壅阔为安流,神之应、之捷于影响矣。是举也,于祀神,可以明敬;于泽
15、物,可以明仁;于捐财,可以明义;于绳武,可以明孝。余于司城有兄弟之雅,故因记其事,而广其意焉。8719-720夏津县城东南三十里有五龙王祠。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夏津县训导江源的五龙王祠记载:“五龙王祠违邑治三十里许,河名口渊川,土风庞厚,河势旋绕。薛侯(夏津知县薛正)于政暇,率诸僚宋循行阡陌,以察民风。适至其地,有乡若逆诸道而告日:此间龙潭,深味不测。天时阴雨,云雾氤氯,有龙见焉。故每岁风雨适时,年谷丰登,屡获其惠。公闻其言,遂历览之。触目感怀,形诸言日:龙以渊为宅,非陆地之可居。兴云致雨,粒我蒸民,非淫祠之可比。曜维旧址,非有渊薮不便神栖,河源汪洋,龙湾颇得其胜,曷若徙于此焉?乃偕僚
16、案暨邑缙绅大夫各捐俸资,命工鸠材,经始厥功,越三月告成,藻绘轮奂,金碧交辉,足以耸人观瞻,而将其诚敬矣。侯之奋身巍科,来牧斯国。存心以仁,律己以廉,兴利除害,锄强扶弱。百里蔼熙嗥之治,四民歌父母之贤,其政已成,而民己化,而于龙神龙注意焉。重神所以重农,重农所以重民,重民所以重天下国家也。薛侯之知重神如此,吾知其风调雨顺,而永乐夫大有之年,仓箱盈实,而恒获夫收成之富。下有益于民生,上有俾于国赋,其体国为民审矣,厥功顾不知哉?书此镌于石,以志侯用意之深焉12179-180由碑文可以看出,知县薛正对龙神降雨之灵验,颇为赞叹,于是偕诸僚窠暨邑之缙绅士大夫,各指己俸,命工鸠材,兴建五龙王祠。中国古代以农为本,且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天早往往只能依靠求雨,故乞雨成为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政事。由于龙神有兴云布雨的功能,故乞雨首重龙神。地方官员如此热衷于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