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比较快--浅析肖培东老师《壶口瀑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慢来比较快--浅析肖培东老师《壶口瀑布》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慢慢来,比较快-浅析肖培东老师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最近听书,有一个非常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叫做:“慢慢来,比较快!”特别能抚慰我的一颗容易浮躁急切的心。刚好工作室里也轮到我进行“课例解读”了,于是耐下性子,再一次用心研读了肖培东老师的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不得不打心眼里为肖老师的这节以“专选”贯穿始终的匠心之课点赞!肖老师的课主要分五部分:一、导入;二、“专选”了枯水季节;三、专选一一引发理性思考;四、“第一次雨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能否去掉?”五、“游记需要专选什么内容?”。细细研读,每一部分都可圈可点,值得反复品味和学习,下面我想从前三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谈谈我的理解和收获。先看肖老师的课前导入:
2、肖老师能联系生活实际,从“新冠疫情”导致不能出游说起,引导孩子们去文字中遨游,这亲切而又入情入境的开场,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第二句话里除了有对壶口瀑布的介绍,还普及了一个我们平常特别容易忽视的常识一一原来50元的人民币上就印着壶口瀑布的图案。随着学生的回答和PPT图片的展示,就自然而然进入了新课,不浮华,很质朴,还普及了一个常识。在预习的基础上,肖老师提问“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去壶口瀑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也并非无稽之谈,主要是为了第二部分的教学做好过渡。这样的导入,可谓字字句句用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很朴素,很实用。再看第二部分:“专选”了枯水季节。肖老师紧承上一个问题直接引
3、导学生看第二次枯水季节游壶口瀑布,过渡极其自然,并请同学朗读3-6段,加深对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印象。肖老师对学生特别强调:读得慢一点。这是要学生不慌不忙地用心研读课文,是鼓励学生阅读并思考的一个过程。接下来他说:用一个词形容你读到的壶口瀑布,两个字,或者四个字都可以。学生回答出显而易见的词语后,肖老师又说:“这些感受还需要我们潜入文字去体悟,”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肖老师的提示语一一潜入文字去体悟,实际上,这几个字,是我们平常上课最最或缺的,不但学生缺,老师更缺,我们总是太着急,太着急,怕准备好的内容讲不完怎么办,于是,一节课一节课的上下去,早都不知道什么叫“潜入文字去体悟”了。虽然我们也在设计“咬
4、文嚼字”环节,但是,学生们好像都知道:只要他们闭口不说,老师的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因为老师怕她自己讲不完这节课!这不禁使我想到了程翔老师的一个经历一一程翔老师说:最近,我应邀到一所中学培训教师,用了三天的时间。这所学校的校长很内行,他要求我和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一同备课,梳理教材,理解文本,设计教案。在这三天,我和老师们研究了四个单元20篇课文,还研究了四个单元的写作内容和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发现,教师最需要的不是方法,也不是形式,而是基础的东西。因为有些老师缺乏的是对文本最基本的理解,缺乏的是写作的基本能力。我对老师们说,想提高学生成绩,不能靠题海战术,应该靠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程翔老师所
5、谓的专业水平,我认为:首先就应该是教师自己“潜入文本去体悟”的能力。其次,才是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去体悟”。肖老师继续发问,学生顺着老师的问题思考并作答,师生互动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些问题一路走来,体现的就是肖老师的追问能力,这个,也应该是语文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随着肖老师的引导,问题的答案一个个具体展开,原来作者这次“专选的旅游”有这些妙处:有独特的观察角度一一立足点“河心”,定点观察,可以多种角度观看。这是肖老师引导学生“整理游记的视角变换,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即游记的三要素之“所至”,这就是梁衡“专选”的观察角度。便于展现壶口瀑布的壮观。接着肖老师便引导学
6、生细读三四两段,重点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语言也是“专选”的。肖老师指出:阅读游记,要欣赏文中所写景物的审美特征,品味独具特色的语言。这是关键之处。这是他在指导学生阅读游记的方法。他称赞梁衡先生的游记之所以能出类拔萃,能如此再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就要归功于先生的语言艺术。这里肖老师特别强调“语言艺术”,让我想到了支玉恒老师对语文学科的解释,他说:其他学科都是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学科是学习语言的形式一一即学习语言本身。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承载着语言的一篇篇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学习语文的一个例子。学生要通过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接下来肖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读第3段中的描写语句。在这个细读语段的过程中,他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来来回回读了三遍,其间还穿插了精细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知道了朗读时“要读出气势。要读出水的力量”。知道了特别要读好哪些词句,这都是肖老师在朗读中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引导。学生读出了“动词很重要”,教师顺势点拨了“撞”“碎”的朗读,并对文章的语言特色适时总结。课在继续,肖老师步步紧追去发问,让我想到了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教语文要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就是说,要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理解这些内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无一不体现肖老师的睿智。前面讲壶口瀑布“丁
8、”字形状的一横,现在又开始精读“丁”字的一竖,这是本节课品味语言的重点,肖老师的教学设计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他是在一步步慢慢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学生再次朗读,肖老师反复指导朗读方法。这一次,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尤其是“跌”字和其他四个词语的对比,显得恰到好处、不可置换。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真是专选的一个动词。”肖老师前面的问题提得恰到好处,总结的语句也特别到位,且又一次突出了“专选”二字,不说“用词准确”,而说“专选的动词”,既照应了梁衡文章里的“专选”二字,也让学生再次理解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第三段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和品味语言的方法,第四段就可以交给学生自读自悟去了。我相信学生完
9、全有这个能力去独立操作。这就体现了肖老师课堂上详略有致、学以致用的特点。不像我们,恨不得把每一个句子都给学生讲到、讲透。而事实是一一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谓“综合性、实践性”,刘菊春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不是“教师”“讲”的课程,而是“学生”“学”的课程;不是学生“学习思想内容”的课程,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不是学生“识记”孤立的语文知识的课程,而是学生“综合”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课程;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适应各种生活实践的课程,而不是只为应付升学考试的课程。这些话真的耐人寻味。课程的第三部分叫“专选一一引发理性思考”,肖老师
10、过渡语的设计承上启下,引发学生对文章更加深入的思考。师生继续对话,肖老师指引学生深思的智慧,体现了他语言组织的严密和准确性。学生读了第五段,却不细品第五段,肖老师一句话总结过后,学生再读第六段,课堂节奏明显在加快。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之后,肖老师说:水的力量,人的个性,黄河伟大的性格,“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那么,这种感受和前面35段的描写是否有关联呢?我们再回到前面读读写景的语段,这是对文章前后勾连的启发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探索,终于发现了阅读游记的第二个方法:除了品味语言,还要读出作者的感受。这些方法的领悟,完全是在肖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一点点领悟出来的,而不是肖老师展示出来
11、的。我想:如果语文课每节课都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去领悟,慢慢来,学生学着学着,不就慢慢会读书,也愿意读了吗?课的第四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有专选工第五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游记需要专选什么内容?”最终小结得出:所至,所见,所感一一游记(的特点),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而言之,一节课的整个流程我没有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但耐心研读整个课堂实录的过程,我觉得肖老师的课的确如他的报告题目上一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所言,为学生上了一堂朴素而又艺术的语文课。肖老师的报告指出:朴素的语文课,一是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二是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而艺术的语文课,一是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二是要符合语
12、文学习的规律一一融合起来。咦,这不是一样的吗?原来朴素的语文课,只要能将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融合,那它就是一节艺术的语文课了。而要做到这一点,着实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好好思考,多花心思。说实话,以前读肖老师的书,我觉得我是读不懂的,总觉得他的课太细腻,太难学。而今,听了肖老师的报告,再一次用心读了肖老师的壶口瀑布次“专选”的旅游,才读懂了肖老师的良苦用心,才明白了那么一丢丢语文教学的真谛一一还是借用语文名家于永正的话吧:教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少讲多读多写。语文课的常识,不过就是扎扎实实带着学生去感受遣词造句的奥妙,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生命经验去感受文字的美妙,从而也能做到文从字顺地“我手写
13、我心“。壶口瀑布,肖老师上得很朴素,因为他说:朴素的语文是一种回归,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壶口瀑布,肖老师上得又很艺术,因为他说:艺术的语文是一种追求,追求审美,追求人文,追求创造。面对新出台的“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新名词”,肖老师也发表了他的看法:情境没错,脱离文本阅读的情境才错;活动没错,跳脱语言学习的活动才错;任务没错,悬空语文教学的任务才错;大,也没错,流失了语文学习实实在在的小的大,才真正错了;语文教师勇于课改,创新教法,更是没有错,但因形式而形式的追求,在最好的教学年龄忽视对文本解读、语言品析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探究,错失自身语文教学素养的真实提升,这,才是最为可惜也最为伤痛的错。这些话,值得我反复回味。唯有“慢慢品,细细悟,静静思,徐徐做”,日复一日地坚持,可能才能渐渐明白:“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学会了慢慢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提高。我想,从这个角度出发:慢慢来,应该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