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32406 上传时间:2024-06-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雷雨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几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表现人物时,紧扣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暗示人物内在的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着重突出人物的内在冲突。2 .戏剧语言非常传神,潜台词十分丰富。许多人物的语言并不多,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复杂感情与性格和盘托出。3 .戏剧性十分明显。善于运用戏剧特有的艺术技巧,不但读剧本使人惊心动魄,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更是使人如醉如痴。4 .成功地运用了“三一律”,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纵横交错地组织成一个统一体,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矛盾冲突,并在有限的戏剧时间内迅速把冲突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5 .在戏剧本事之外又精心设置了“序幕

2、”与“尾声”,造成了欣赏的距离与“悲悯”的审美情感,将剧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并具有更高意义上的清醒审视。雷雨的深层内涵1 .“郁热”。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一一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引发出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以及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情感力量。2 .“挣扎”与“残酷”。表现出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某种不可知力量的莫名的恐惧。窦娥冤背景解读:源自汉代东海孝妇的

3、故事。全剧主要情节如下:窦娥之父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欠蔡婆债,被迫将女儿窦娥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病死,她和婆婆一起生活。蔡婆因为索债被赛卢医骗到郊外,险被赛卢医勒死。无意中“救了”蔡婆的张驴儿父子逼着蔡婆和窦娥婆媳俩嫁给他们。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嫁给他,想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又借此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张驴儿以毒死他父亲的罪名诬告窦娥,窦娥被屈判死罪。后来,窦天章应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窦娥的冤案才得以昭雪。主旨归纳节选部分写窦娥负屈含冤,呼天抢地,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剧作的思想艺术升华到一

4、个新的高度。因为三桩无头愿竟然感动了天地,果真显示了冤情:天地作证这是冤案。但是冤屈并没有因此得到洗刷,正义并没有因此得到伸张:太守桃机反而升官晋级,张驴儿依然逍遥法外。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官吏们无心正法的罪恶本质,而且从深层次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败。他人之见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对这一情节的设计,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深化了主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将胜利寄托于神灵的消极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的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观点一: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代的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

5、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伸、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制造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实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也就更加突出了。观点二:“三桩誓愿”的设计与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产生了冲突,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冤情的体现,是对世道不公的报复,但窦娥想要老天帮她惩罚的是官府那些“桃机”太守们,而在作者对“

6、三桩誓愿”的设计下,老天把官府和百姓一起惩罚了。百姓是无辜的,窦娥的后两桩誓愿让这么多无辜百姓为她陪葬,那些百姓岂不是比窦娥还冤?所以,从人物塑造上说,“三桩誓愿”的设计与窦娥的善良性格产生了矛盾,“三桩誓愿”的设计是关汉卿的失误,关汉卿的本意是想通过窦娥的“三桩誓愿”来对元代黑暗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却产生了一些反面效果,这恐怕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戏剧中做这样的安排。1 .走近作者生平: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

7、,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年4月23日在其52岁生口前后不幸去世。作品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2 .背景解读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雷已隐约可闻。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8、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3 .相关知识相关情节哈姆莱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父亲的死让哈姆莱特悲恸,母亲的不忠使他绝望,哈姆莱特万念俱灰,意欲自尽,父亲的鬼魂却来对他揭发了叔父克劳狄斯杀兄娶嫂和篡夺王位的罪恶,并要他复仇。哈姆莱特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然而人性的堕落和现实的黑暗使其深感理想的幻灭。他要重整乾坤,因而装疯与克劳狄斯进行殊死斗争。斗争的艰难在于哈姆莱特是这场谋杀

9、的唯一知情者,复仇重任只能由他一人承担,加上忧郁、优柔的性格,这使他在装疯努力复仇的同时,又陷入迟疑、自责和拖延。哈姆莱特借“戏中戏”确认了克劳狄斯是凶手,却在克劳狄斯私下祈祷时放弃了复仇机会;当他认为复仇时机成熟时,却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一一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一一而使自己陷入被动。最终哈姆莱特除去罪恶的克劳狄斯,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

10、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简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一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然而

11、,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

12、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哈姆莱特的另一性格特点是延宕。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

13、起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但要报父仇,而且要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在决心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的犹豫延宕。形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对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写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写出了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于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于提出现实世界是丑恶的、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哈姆莱特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