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16867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家校共育研究论文:父母控制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建议摘要父母控制包括父母行为控制和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采取过度行为控制,往往会加重孩子自我封闭和叛逆心理;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采取心理控制则会导致其难以形成自我认同感,成长为缺乏生命力且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联系的人。低安全依恋、低自我价值感、消极完美主义的父母更容易出现父母控制。控制型父母需要做到:学会换位思考,放手但不放任,培养孩子自控。提到父母控制,部分家长或许只能想到监督、限制孩子行为等模式。实际上,父母控制既包括对孩子的行为控制,也包括心理控制。无论是控制行为还是控制心理,“控制”体现的都是侵入性教养的理念,会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

2、和自我表达。其中,行为控制聚焦于孩子外显的行为与活动,父母通过监督、限制和建立家规等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往往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属于“较为积极”的教养行为1;心理控制聚焦于孩子内隐的思想与感受,表现为父母通过诱导孩子的内疚感、羞耻感和依赖感影响孩子,通过让孩子感到内疚或者不被爱等感受逐渐瓦解孩子的人格结构,属于消极的教养行为2O父母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孩子的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低水平的父母行为控制能够预测孩子较高水平的外化问题(如药物滥用、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孩子较高水平的内化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外化问题(如攻击、越轨同伴交往)3-4。适度的父母行为

3、控制会促进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结果,比如监督和限制孩子接触不良信息,那么孩子就不太可能出现违纪或反社会行为。而父母心理控制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更不良的发展结果,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长期被父母忽视、贬低,更容易出现各种内外化问题。父母行为控制及其影响受儒家传统教养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父母对自己的角色功能定位是“管”高于“教”的,对孩子的行为控制更加普遍5。具体来说,父母行为控制主要包括主动询问和行为约束。(一)主动询问积极与孩子交流近期的生活事件,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烦心的事,这样可以表达自己的关心,建立更为融洽的亲子关系;通过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行为并加以引导。但如

4、果绕过孩子,无节制地向孩子身边的其他人询问其情况则并不可取。近期的无厘头网络热梗“我家子涵”就是如此,表面看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透露着小题大做的荒谬,其实是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夸张的控制欲一一我必须站在全知视角。在孩子年幼时,父母频繁地主动询问很有必要,但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主动询问的频率与话题则要有所限制。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无话不谈的“贴心棉袄”变成了冲动易怒的“危险炸药”,让人不知所措。此时父母若执着于之前的模式,很容易加重孩子的不耐烦情绪,甚至让孩子彻底关闭心门,不愿与父母交流。(二)行为约束父母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协商,提出一些明晰的日常行为规范(如去朋友家玩要提前告知等),

5、或者在节假日来临之际,与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规划(如作业要按时完成等)。这种行为约束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父母若以高位者的姿态,带着“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想法,一味无正当理由地约束孩子的行为,则会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到窒息,进而与父母产生激烈冲突1。在我国,“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让相当一部分父母做不到及时放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渴望摆脱束缚,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再加上心理发育不成熟和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化,容易对强力约束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心理控制及其影响与行为控制不同,心理控制的重点不在于父母明确指导和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试图通过内疚引导、羞愧引导、爱的撤回和权威专断等手段侵扰孩

6、子的内心世界、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发展,阻碍孩子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安全意识6,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社会功能失调等诸多内化问题。心理学家马戈沃德尔(MargotWaddeID指出,当一个人觉得精神上的痛苦未被容纳,且因此感到无法承受时,他可能会退缩到一种情绪上僵化孤立的隔绝状态,无法容许任何信息进入,这不仅会对其自我的情绪生存造成极大创伤,也妨碍其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以及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认知和情感理解。青春期是形成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开始探索和确立自己身份的时期,在如此重要的阶段被长期压抑,孩子就会逐渐成长为缺乏生命力并且无法努力

7、的人。(一)内疚引导内疚引导,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提及自己的牺牲、痛苦或失望,以引导孩子产生负罪感,从而达到操控其行为的目的。例如,“为了你,我牺牲了那么多,你就用这种表现来报答我?”“我工作那么辛苦都把你带在身边,你现在翅膀硬了就要飞走?”“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二)羞愧引导羞愧引导,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攻击和贬低孩子的整体自我价值,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不足的、或有瑕疵的。不同于引导孩子对特定行为或行为后果感到内疚(这在某些情况下有正面教育意义),羞愧引导旨在使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能力或价值感到彻底的羞愧和全方位的质疑。例如,“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材?”“你到底能做好什么?”“生

8、你还不如养猫养狗!”(三)爰的撤回爱的撤回,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态度基于其表现而决定,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时,就暂时撤回对孩子的爱、关心和照顾等情感支持。爱本不涉及等价交换,”可以撤回的爱”更像是有条件的交易。长期对孩子实施爱的撤回,会让其在此后的人生中因为安全感不足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信任与依赖。例如,当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理想成绩时,父母往往会发表带有威胁性质的评价,如“你真让我失望,如果下次还考成这样,你就别指望我给你好脸色:除此之外,爱的撤回通常还伴有对孩子实施冷暴力(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环节。(四)权威专断权威专断,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用各种规

9、则限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和遵守自己的规矩,不允许孩子有违逆。在“独裁者”教养模式下,孩子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求,一旦“犯错”就会被严厉惩罚,但是“成功”却极少收获奖励。例如,“不打不成器,我打你是为你负责J“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不听话,你就等着吃亏吧!”“你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我的功劳J哪些父母更易采取过度控制当问父母为何要对孩子采取控制手段时,他们往往会回答:孩子学习成绩差、性格差、不听话等等。似乎是父母运气太差生出了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从此不得不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共生关系。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自我成长结果的反映,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的人格尚未发展健全。(一)

10、低安全依恋的父母父母的安全依恋水平越低、分离焦虑水平越高,越容易对孩子采取控制的教养方式7-8。当孩子开始表现出独立性、有离开的信号时,父母难免会有焦虑、悲伤或挫败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离开”自己,可能会使用心理控制策略,让孩子在身体和情感上与父母更加无法分离。(二)低自我价值感的父母在“面子”文化的文化背景下,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与他们有重要关系的他人以及社会期望体现。因此,父母可能会将孩子的成就纳入自己的自我价值中,即孩子的表现几乎等同于父母的价值。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更高的成就,父母会不自觉对孩子进行更高强度的控制。在一项研究中,与美国母亲相比,中国母亲的自我价值感

11、在更大程度上会依赖于孩子的表现。此外,最重要的是,中介分析显示,这种基于孩子的价值差异导致中国母亲会更多采取心理控制式的养育方式9o(三)消极完美主义的父母消极完美主义者通常会持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坚信他人对自己有不现实的高期待并用非常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他们成为父母后,这种严苛的标准也会扩散到孩子身上。加上前文提及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表现也是自己价值体现的一部分,因而往往会有更高的焦虑抚养倾向和更强的心理控制倾向10。给控制型父母的教育建议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能力和关联这三种具有先天性和普遍性的基本心理需求,对个体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当孩子处在青春期这一独立性与自主性发展的关

12、键期,过度控制不仅容易让亲子互动冲突增多,也会阻碍孩子对于心理自由、个人选择的追求,剥夺其在正常行为活动中掌握经验与技能从而获得自信的机会,妨害其与他人建立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HeIlinger)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控制型父母在疗愈自己的同时也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一)学会换位思考身为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在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避免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例如孩子喜欢综艺节目、明星、时尚,在没有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冲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进行负面评价。尊重、接受、

13、适应文化观念的变迁,与孩子共同成长,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换位思考其实并不难,作为父母要学会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的父母对我使用这种行为,我会如何?”“我是孩子时,我的想法与情绪被压制后是否感到难过呢?”通过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但如果父母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凡事就是只论对错,很容易导致孩在青春期时出现偏执的问题。(二)放手但不放任正如纪伯伦在论孩子中所写的那样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J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不单纯是为你而来。孩子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父母

14、要做的是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独立。总是担心孩子自己选择失误,便替孩子做选择、做决定,殊不知,真正能够让孩子成长的,永远是父母的信任和尊重。父母需要做的,便是放手,信任孩子的选择。父母适时地放手,是对孩子的最大成就。真正的爱和尊重,是退至孩子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只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做到放手但不放任。(三)培养孩子自控民主型家庭被广泛地认为是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类型。在这种家庭中,父母相对来说更加灵活,对孩子有要求,有控制,但是他们同样也会接受孩子的想法并积极回应。那么,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呢?第一,要以平等的态度告知孩子,用规则来规范其行为。第二,需要与孩子共同商定,设置清晰的家庭教育规则及日常行为习惯要求,建立现实生活的秩序感、规范感。第三,要给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意义,并持续性地强化这种规则,引导孩子在规则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样一来,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身为父母就可以放下那颗悬着的心,多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